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草木生生不息的时候都是柔嫩的,死了就枯萎僵硬了。
小时候在家门前经常会看到一些小树木被石头挡住之后顺着石头从边上生长,那个时候不懂,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不就是一草一木吗?后来看到有些喜欢盆栽的人会给盆栽做牵引,然后就会形成独特的造型,让其具有欣赏性。这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老子、孔子他们都向万物学习,万物皆为我师,其实就这两点足够让我们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一是要适应环境,不能和环境硬碰硬,如果遇到石头不避开那就是难以生存。二是要根据目标的需要来调整自我,如果遇到折弯不顺着那就难以发挥自我的价值。细细想来,这不都是做人的道理吗?那些硬邦邦的做事方式难免会产生无法生存下去的碰撞,岂不是将死之草木才会这么枯槁?
昨天在参加一个培训课,老师是阿里中供铁军的主帅俞老师,他讲到一个《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也是这么个道理,庖丁的刀用了19年还是非常锋利,那是因为他用刀都是顺着骨头来剃肉而不是直接对着骨头砍。那些普通人的刀用几个月就坏了,稍微节约一些也就用不了一两年,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直接拿刀对着骨头砍。因为庖丁的刀法够柔,每一刀都是把骨肉分离而不碰到骨头,这就是刚刚好的用刀艺术。
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不也应该这样吗?恰到好处,说话做事都刚刚好,千万不能硬碰硬地去处理问题。比如我吧,女儿说每天早上要花半小时和我一起读《论语》,她能有这样的想法我是非常开心的,但这些文章读起来比较无聊,当他不想读的时候我以前可能就会说,“你又说话不算话了”“你不读就不能吃早饭”这些都是硬碰硬的处理方式,就像庖丁的刀,砍骨头一下就会坏了。我会了解她为什么不想读,找一些她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引导她回来,用《论语》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来引起她的兴趣。如果硬碰硬地处理那不是父女间的关系又要被破坏了吗?骨头断了,刀也坏了。从家庭教育来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孩子读书,目标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并得到成长,所以要围绕着这个目标,让教育像草木一样有生命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