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朋友跟我说了一件关于孩子的事。
有一些前因后果,孩子在学校被老师体罚,也不是别的,就是罚站。
罚站的同时全班做了心算题,就写在当天的作业本上,第二天跟后续的作业一起上交。
因为罚站不许动,孩子不能做题,就没有做。
第二天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大吃一惊:什么?!这孩子居然在眼皮底下躲过了心算!
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觉得?是因为她已经完全忘记掉罚站的事了。
愤怒的老师向家长通告了此事,家长提起罚站所以没听写成的事,老师更愤怒了。
老师认为孩子不但偷懒,而且还在撒谎。
2
后来经过班上同学证实,才知道这孩子所言不虚。
然而,老师掉不下这个面子,只是表情不太自然地跟家长说了句:我错怪孩子了。
家长回去跟孩子说了下次注意,这次虽然老师错怪你了,但你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孩子却问:为什么老师自己不跟我道歉?
家长语塞,还是说:管你们四十几个调皮孩子,老师得保持自己的威信。
孩子愤怒了: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不承认,那她更没有威信!
3
这件事,不同的角度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都会要求孩子知错就改,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
大人是否应该知错就改?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认可的。
就“知错”而言,大人并不比孩子更难,因为大人懂更多道理,更有理性,有更多的生活经验。
而认错是另外一回事,许多人把认错看成一件可怕的事,或者卑贱的事,至少也是影响形象的事。
基于这个认识,大人或许会更固执地回避承认错误,就当这个错不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
或许是小时候有过承认错误却被粗暴对待的经历,或许是把自己看高了,或许是把对方看低了,才会认为不应该向对方认错,否则就影响了自己的威信。
又或许只是老师觉得:我严格要求他,才会严厉地批评他。就算我批评他的事儿,有些是我自己弄错了,也应该忽略不计,这样才能保持一致。
4
赵玉平曾经引用心理学研究的结论说:用爱心增加严格的力量。请记住这个观点。意思就是说对孩子严格要求的时候,一定得带着爱心。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当管教一个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觉得:不是我做得不对,是你看我不顺眼。我即便做对了你也得骂我,因为你不喜欢我嘛。但如果管教完之后跟他聊天,亲近一下,他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会认为你还是喜欢他的。那为什么喜欢他还批评他?说明他真的错了,那就得抓紧改正啊。这就是爱心会增加严格管教的力量。
同样,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其中包含大人错怪的部分,要及时向孩子承认一句:我错怪你了。那我没错怪的部分,你是不是该赶紧改正呢?
5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如果错怪了孩子,出于教育的本质,应该带着爱心,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教育说到底,不是单方面的事情。
>教正确的事情,除了讲道理,还得身体力行。
>除了要求孩子做正确的事,还得问问自己,是不是够正心、诚意?
>调动孩子心理能量的阀门需要爱心钥匙才能开启,开启阀门之后,孩子才能正确判断什么事应当,什么事不应当,从而调整自己行为,尽量去做正确的事。
身为师长,一旦觉察到自身出现失误,首先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并不是水平和人品的问题,不妨作为现实接受它。
知错之后,勇于承认,立马就改,反而体现出实事求是的非凡勇气。
用不去正视的方式,试图建立威信,却使威信受到重创,惟有放下不必要的“偶像包袱”,正确对待,反而会增加威信。这是个悖论,也是个真理。何不坦然去做一个活生生的、值得敬佩的、大写的人呢?
列位看官,教子系列分享如有共鸣,谢请发言讨论,还可喜欢还可以打赏还可以转发,还可关注哦。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