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赣州城郊沙河镇的西北边,屹立着一座海拔412米的小山峰,在这看似不起眼的高度下,隐藏着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却是至今让人神往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中国,但凡是有些名气的山山水水,总是离不开名人的轶事。不信你且去看,大到五岳,小到山丘,没有哪座山没有名人参与其中。细细想来,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远在尧舜时代,一个叫许由的年轻人引起了帝尧的注意,史书记载是“尧知其贤德,欲禅让于许由”,换做一般人听见这样的好消息,恐怕要高兴到晕过头去。
但我们的许由注定不是一般人。他的做法,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坚辞不就。
他三番五次的推辞不去就任,还跑到箕山的山脚下去种地。后来帝尧又请他做九州的首领,他又跑到颍水边上趴着洗耳朵。
这里我不想讨论许由此举是否像巢父所说有沽名钓誉之嫌
最起码我们可以肯定两点:
一、许由此举,造就了箕山与颍水的名气,流传至今;
二、许由此举,树立了出世和隐居的榜样,万人效仿。
而且,这似乎成为几千年来泱泱中华中有思想,有追求,有境界的人的一种情结。不幸的是,往往这种情结又贯穿着难以启齿的纠结,饱含着催人泪下的辛酸。陶渊明和李白便是很好的例子。
他们都想做大官而为天下的黎民百姓做贡献,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志,而打起了隐居山林的主意。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的隐居并不纯粹,因为他们对于官场都不死心。所以他们纠结,他们郁郁寡欢,他们穷困潦倒。
当然,也不否认有人天生就热爱大自然,就爱往山里钻的人。比如明朝的徐有勉,他就不喜欢做官,不愿与达官显贵交往,偏偏喜欢游览祖国的大好风光。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名字叫做徐霞客,著有一本《徐霞客游记》。
好了,不管怎样的原因,这些人把祖国如此浩瀚的山水之中的一些稀松平常的角落,变成了如今世人翘首以盼的圣地,而且历久弥香,永不漫漶。
这样的例子无需再多举,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在我的答案中,同样有一座山,有一个人。
此人叫杨筠松,字叔茂,号救贫,唐朝窦州(今山东高州)人氏。单单从他的名号就可以看出,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大善人,因此后人亲切的称其为“救贫先生”。
那么他靠什么救贫呢?
风水。说得高深些的书面语,叫做堪舆。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堪舆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地形、环境、结构、方位等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来主观测断凶吉的玄术。
这样的解释或许过于生硬,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譬如在一个乡下,有户人家要建一栋新房子作为婚房,便会事先请“风水先生”来选房址。他端个罗盘,四处走走看看,然后会告诉人家哪个位置地形好可以聚财、立门的朝向、窗要怎么开、什么时候动土开工;等到新房建成,他还会选一个黄道吉日用来举行乔迁之礼。
不久后,这家新娘诞下一名婴儿,风水先生又该出场了,他会仔细端详婴儿,并且把自己对其未来的命运预测写在一张红纸上;其中的内容当然还包括婴儿的出生年月日,并根据五行盈缺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当然,风水先生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但这番例子,其基本的形象想必已是可见一斑了。
我们的杨救贫,做的正是诸如此类的事情。
他在唐僖宗在位期间担任着国师,官居三品,主管宫内建筑、皇家陵园,天文观察、皇家祭祀等事宜。可好景不长,朝廷爆发黄巢起义,为躲避战乱,杨救贫不得已出逃,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就落脚到了江西赣州。
我不知道是哪年哪月哪日,赣州境内的一座小山引得杨救贫流连忘返。后来他索性定居在那山上,不仅如此,他还在山中设坛收徒,教授出了一大批风水高徒,他们济世救民,名传海外。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救贫先生,便把那座山,称作“杨仙岭”。
山上有各类怪岩,多处古迹,远可见贡江横卧,秀水东流;近可看梯田蜿蜒,袅袅炊烟。
静坐在山顶的岩石上,听着枫叶嗖嗖作响,终于想明白了古人为什么那么爱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