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铜葵花》读后感
小木的船,能否摇起孤独的桨;
葵花的田,能否迎来耀眼的阳;
老槐的树,能否撑开挡风的伞;
芦花的鞋,能否温暖心底的凉;
金茅的草,能否搭起希望的房;
冰莹的链,能否绕住自信的念;
三月的蝗,能否带走满身的伤;
纸糊的灯,能否照亮回来的路;
大草的垛,能否实现企盼的望。
《青铜葵花》一部至大真、至大美、至大纯、至大净、至大爱的故事,纯净唯美,清新优雅,情真意切,刻骨铭心。
这不只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更值得所有人去仔细看一看,善即为美,善念于心,生活和美,世界和谐。
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结构
青铜葵花有一个不一样的结构,你看到了吗?
也许会有人不屑于我说的这些,但,对于同一本书,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理解,所以,我现在要写出来的是我看到的青铜葵花。
我看到了《青铜葵花》的两个情感结构:
关于《青铜葵花》表达的情感,是发于外,始于远,随着故事的推进与深入,再生于内,终于心的情感历程。全文都充斥着于外的抒情以及于内的煽情,但个人觉得故事的前半部分更重于抒情,以纯净的文字以及唯美的描写震撼读者的感官,然后,故事的后半部门更重于煽情,以对苦难的描写以及善真的人物性格刻画感动读者心灵。
我把《青铜葵花》的前四个章节(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芦花鞋)叫做“抒情于外,而感于内”。
“小木船”的一开头,故事就道出一个潮湿的以及空旷的场景,渲染一种有些感伤以及孤独的情绪。
“草是潮湿的,花是潮湿的,风车是潮湿的,房屋是潮湿的,牛是潮湿的,鸟是潮湿的……世界万物都还是潮湿的。”
“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它偶尔会鸣叫一声,但这鸣叫声,直衬得天空更加的空阔,它的心更加的孤寂。”
“大河这边,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现在也还是一望无际的芦苇。”
接着故事就开始讲葵花的孤独,两岁的时候没有了母亲,七岁的时候又跟着爸爸来到了干校,但是,在干校里爸爸很忙,陪她的时候很少。
于是,常常只是一个人,面对无边的一望无际的孤独。
“有人看到,葵花常常在与一朵金黄的野菊花说话,在与一只落在树上的乌鸦说话,在与叶子上几只美丽的瓢虫说话……”
“过路的船上,有人看到那么一条长长的岸上,坐了一个小小的女孩,心里就会觉得天太大了,地太大了,太大的天与太大的地之间太空了……”
孤独的灵魂下总是会藏着一种期盼,一种对热闹与温暖的期盼。
所以,当葵花看到大麦地的时候,藏在心底的那个期盼被拽了出来。当她听到大麦地的鸡鸣和孩子们咯咯地笑声的时候,她的这种期盼彻底被激活了。
“葵花想见到大麦地。”
于是,葵花登上了那条没有桨的船。
葵花顺着大河漂走,“今天去不了大麦地了。望望对岸,再望望这只没有竹篙与桨的空船,她心里一阵惋惜。她只能坐在船上,无可奈何地看着大麦地上空的炊烟,听着从村巷里传来的孩子们的吵闹声。”,这时再渲染了葵花的孤独与无助,故事甚至这时用了嘎鱼这个人物来强化葵花的孤独与无助,“葵花见了,趴在船帮上,伸出手去够竹篙。就当葵花的手马上就要抓到竹篙时,嘎鱼一笑,将竹篙又轻轻抽了回来。葵花空着手,望着嘎鱼,水珠从她的指尖一滴一滴地滴落在水里。嘎鱼装出一定要将竹篙交到葵花手中的样子,拿着竹篙跟着小船走在浅水里。嘎鱼选择了一个恰当的距离,再一次将竹篙推向小船。葵花趴在船帮上,再一次伸出手去。”
“小船横在河上,向东一个劲地漂去。‘还要漂多远呢?’葵花想。”
“船在水上漂,鸟在空中飞。天地间,一派无底的安静与寂寞。”
这个时候,葵花遇到了青铜。
这个时候,葵花终于知道,在这个世上,还有人跟她一样。一样孤独,一样无助,甚至更加苦楚。
接下来的“葵花田”章节里,故事继续以一种悲悯的笔触叙述青铜的苦难与孤独。
“大麦地成了一片凄惨的黑色。青铜在妈妈的怀抱里先是发冷……发热发烧。……家里人很快发现,这个本来说话流利的孩子却已成了一个哑巴。”
“从此,青铜的世界改变了。”
“青铜很孤独。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条鱼独自拥有大河的孤独,一匹马独自拥有草原的孤独。”
但,这个时候,青铜在空旷的大河之上遇到了葵花,他望着葵花,他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
身处在同一片空旷的天空下的两个孤独的孩子,如同“一见钟情”一样被相互吸住了。
然后,两个孩子隔岸交流的段落,又是一段涤净心灵的描写。
“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清纯的目光越过大河,那便是声音。”
“青铜觉得自己应该为对岸的葵花多做些事情。他应当为葵花唱支歌——大麦地的孩子们唱的歌,但他却无法唱歌。他应当问葵花:“你想去芦荡捡野鸭蛋吗?”但他却无法向她表达。后来,他将他的这一边,变成了一个大舞台。他要在这个大舞台上好好地表演。”
“就在一片安静之中,葵花听到了一种从未听到过的声音。那是青铜用芦苇叶做成的口哨发出的。这口哨就这样一直不停地吹着。”
“一天过去了,当太阳沉到大河尽头的水面上时,两个孩子开始往家走。葵花一边蹦跳着,一边在嘴里唱着歌。青铜也唱着歌,在心里唱着……”
故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种力量拉着青铜和葵花走到一起,而且需要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于是,个人认为整篇故事是最为悲伤的事情发生了。
爸爸出门去写生,却在遇到了葵花田,“这是葵花的森林。”“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轮子。阳光哗啦啦泻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大太阳,地上有无数的小太阳——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这大太阳与小太阳一俯一仰,虽是无声,但却是情深意长。那葵花,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
爸爸是一位艺术家,“真是由衷地喜欢葵花。”他“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这是一片富有魔力的葵花田。”
因为爸爸喜欢葵花,所以把自己最爱的女儿也取钱叫做葵花。
然后,意外发生了,爸爸落水了。
“葵花一眼就看到了在水面上漂动的画稿,这孩子立即大声叫道:‘爸爸!’她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不时地仰起脸来打量着那些大人的面孔,‘爸爸!……’”
也许《青铜葵花》本来就已经是一个苦难的故事了,所以,故事在这里并没有用“死”这个尖锐的字眼,只是“他从水中挣扎出来。他看到了岸。他多么想最后看一眼女儿,然而,岸上却只有那棵老榆树……”,然后,就把爸爸死去的事说过去了。
于是,这种把青铜和葵花拉到一起的力量发生了。
但是,青铜和葵花走到了一起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老槐树”的章节里,出现了整篇故事的一个最重要的冲突,故事在这个冲突上的描写看上去有些轻轻,有些平静,但细读下去,里面却蕴藏着人性的两面。
“……村长很郑重地向大麦地人宣布了这件事情。后来,他一连重复了三遍:明天上午八点半,人家将小闺女送来,地点在村前的老槐树下。村长恳切地希望,大麦地人家,都来看一看。最后一句话是那小闺女,长得俊着呢!”
听到了葵花要到大麦地寄养的消息之后,青铜平静的外表下,一颗压不住的心躁动了起来。
“青铜骑着牛出现在了长长的村巷里。‘这哑巴心里有什么事了。’看见他的人说。”
在青铜的心里,他企盼葵花的到来,所以,“牛走过村庄,走过田野。青铜看到了大河。夜晚的大河,显得比白天的大河要大,既宽,又十分的遥远。他看到了大河那边的干校,一片灯光在芦荡中闪烁。”“大河那边有个女孩,明天早上,她要从那边过来,到老槐树下。”
孤独的青铜甚至去问自家的牛,“他问道:‘你喜欢葵花吗?’牛嚼着草。但青铜却听到了牛的回答:‘喜欢。’‘我们把她接到家,好吗?’牛抬起头来。青铜又听到了牛的回答:‘好。’”
当然,牛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更不会理解青铜的意思,牛的回答是青铜发自内心真正的声音。
第二天,葵花坐在了老槐树下,等待着村里人的领养,于是,一个冲突开始了。
村里的人很多人家来了,青铜一家也来了,包括青铜的奶奶。但一直到下午,也没有人领养葵花,不是村里人家不想领养,是因为大麦地都不富裕,大家都不想亏待了葵花这么一个好闺女。这也包括青铜家,“村长看到了青铜一家人,走过来说了一句:‘你们一家人倒都是好人,这孩子到你们家最合适不过了,可你们家就是……’他没有将‘太穷’两个字说出口,摇了摇头走了。”
听了村长的话,青铜一家回去了。
但是,这一场心灵的纠结,“这正午阳光下的一幕,留给大麦地人一个深刻的印象:奶奶颤颤巍巍地走在前头,接下来是妈妈,再接下来是爸爸——爸爸用力抓着显然不愿离开老槐树的青铜的一只胳膊,走在最后的青铜牵着牛,那牛不肯走,常用前蹄抵着路面,将身子向后倾着。”
这个时候,冲突的另一面出现了,之前一直没有出现的嘎鱼一家出现了。“人渐渐散去时,嘎鱼一家出现在了老槐树下。”
嘎鱼家是村子最富裕的,所以,也是最具备领养葵花条件的。
但,葵花并不想去嘎鱼家,因为嘎鱼之前一直欺负她。
嘎鱼一家的到来,让村长的心有了着落,“事情似乎很快就要有着落了。”
可是,事情又不像村长想像的那妥当,“嘎鱼的爸爸蹲在地上,用一根细细的树枝在地上划着,似乎在计算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他就一直在计算着:养这样一个女孩,一年里头,究竟要让鸭子多生多少只蛋?他已算了很久,却始终不能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
而回家家之后的青铜对家人不领养葵花做出了最无声但非常有力的抗议,“坐在河中心的一根水泥桩上。”不管妈妈怎么叫,爸爸怎么骂,甚至打他,他也不下来。
但是爸爸、妈妈的心里也都装着事,妈妈“有点儿莫名其妙。干吗要收拾出一张小床来呢?”爸爸“正在与牛怄气。”
终于在奶奶的劝说之下,“你光坐在那里,有什么用?心里有话,要对你老子说,他是一家之主。你不说,坐在上面一辈子也白坐……你可想好了,以后你就不能再贪玩了,要挣钱……还不快下来,再不下来,就被人家领走了……要对她好,一点也不能欺负她,你要是欺负了她,我可不饶你……快下来去找你老子,我看得出来,他喜欢那闺女,他只是想到我们家太穷了……下来吧,下来吧……”
青铜回到家里,“青铜走到爸爸面前,用只有他的亲人们才能领会的眼神与手势,急切向他说着:‘她是一个好女孩,非常好非常好的女孩。’‘把她接到我们家,接到我们家!’‘我以后好好干活,一定好好干活!’‘过年时,我不穿新衣服。’‘我以后不再嚷嚷着要吃肉了,不再了。’‘我喜欢她做我妹妹,非常非常喜欢。’他的眼睛里含着泪水。奶奶、妈妈的眼睛里也含着泪水。爸爸抱着头蹲在地上。”
就在“嘎鱼的爸爸仍然不着慌不着忙地计算着”的时候,青铜一家回到了槐树下,“青铜的爸爸毫不含糊地说道:‘这闺女,我们家要了!’”
原本嘎鱼爸爸是听到青铜一家回来的,“但却无动于衷。他不可能想到青铜家要领养葵花:他们家拿什么养活这闺女?大麦地村,谁也没有这个力量与他争。”
这个冲突在于青铜和嘎鱼两家对葵花欲领不领的善良和不领欲领的不耻。
青铜一家的欲领不领在于心底的爱与善良的人性。嘎鱼一家的不领欲领在于表象的喜欢与不耻的算计。
青铜一家对葵花的爱不需赘述,故事里描写得极其深刻。但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领养葵花呢?还是因为村长那没有出口的两个字“太穷”。要她,就要给她最好的,所以,开始的时候,青铜一家想领却不敢领。但他们下定决心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给她葵花最好的打算,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青铜一家也是这么做的,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苦了葵花。
而嘎鱼一家对葵花的喜欢,保只是存在于表象,因为家里只有一个男孩,没有女孩,他们只是想有一个女孩,但却不一定真的喜欢葵花。也是因此,导致了嘎鱼爸爸的犹豫与算计,最后,只能失算,葵花让青铜一定领走了。
“那天的下午,大麦地的人在一片静穆中,看到了一支小小的队伍:青铜牵着牛走在前头,牛背上骑着葵花,挎着小包袱的妈妈和奶奶、爸爸,一个接一个地走在牛的后头。”
“牛蹄叩击青砖的声音,清脆悦耳。”
也许青铜和葵花前生就是亲兄妹,也许青铜一家与葵花本来就是一家人。“芦花鞋”这一个章节开头便讲“使大麦地人感到奇怪的是,小女孩葵花一夜之间就融入了那个家庭,甚至还要更短暂一些——在她跨进青铜家门槛的那一刻,她已经是奶奶的孙女,爸爸妈妈的女儿,青铜的妹妹。”
从此青铜和葵花兄妹俩形影不离。
“青铜、葵花,一人穿着蓑衣,一人戴着一个大斗笠,一人拿着渔网,一人背着鱼篓出了家门。……两个人都很兴奋,就会在雨地里一阵狂跑。青铜跌倒了——是故意的。葵花见青铜跌倒了,也顺势跌倒了——也是故意的。”
“白天、夜晚,晴天、阴天,总能见到他们。青铜一身泥水,葵花也会一身泥水。”
从“芦花鞋”这一个章节开始,《青铜葵花》这个故事的结构就开始从“抒情于外,而感于内”向“感人于内,而染于外”过度了。
从这个章节的后半部分开始,故事的文字变得写实,更加生活化。
当青铜和葵花享尽美好的时候,青铜的一家却回归的现实生活中来。一个接着一个的现实接踵而来,让这一家人饱尝着生活的苦难,却又展现着人性的真善美。随着故事的深入,真挚的感情融入了人心,让读者的心灵在故事中不断的涌动。
为了让葵花去上学,青铜放弃了上学的机会。“葵花睁眼一看:一颗红的银杏,正安静地躺在她汗津津的掌心里。青铜将手伸进瓦罐,摸了一阵,将手拿出瓦罐,然后将手张开:掌心里,是一颗绿色的银杏。他笑了。奶奶、爸爸、妈妈都望着他。他还在笑,但已含了眼泪。他永远也不会说出这里头的秘密的。”
油麻地镇上照相馆的刘瘸子来学校照相这个段落真的似曾相识,也许这么说完,大家一定是觉得我暴露年龄了。但确实真的非常真实,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学校有些什么需要花钱的,自己都会退后,再退后,和几个“手上紧张”的同学窝在后边,眼巴巴地看着那些富裕的同学从兜里掏出钞票来。
在青铜的眼里,葵花妹妹是不能受得半点委屈的。当青铜听说葵花没有照相之后,就拼命地卖芦花鞋挣钱,哪怕在大雪的天气里也要背着芦花鞋去麻油地镇。
“到了中午,雪大了起来,成团成团地往下抛落。对面屋里的人大声叫着:‘哑巴,快回家吧!’青铜紧缩着身子,愣站着不动。
最后,他竟然把自己脚上的一又芦花鞋给卖了,在寒冷的雪地里光着脚走回了家。“ 他的一双脚被雪擦得干干净净,但也冻得通红通红……”
我把《青铜葵花》的后五个章节(金茅草、冰项链、三月蝗、纸灯笼、大草垛)叫做“感人于内,而染于外。”
是的,我前面说了,《青铜葵花》的通篇都在抒情,都在煽情,但后半部分文字的优美较前面减弱了,但故事性越来越强,生活的苦难感与挫折感也在加强,最后以至于发展到了分别。
故事的感动,不是发生在感官上的,而是随着故事的深入,钻入读者心里的,然后,让读者产生共理心,产生悲悯,产生同情,然后,再由内至外,让读者产生忧伤,甚至是泪水。
有灾难来临之前是出奇的平静,“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三月里会发生什么。”“夜风轻轻,月色似水。一切预示着,这是一个温柔的、安静的春夜。”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是那么的措手不及,“……有狂风从天边呼啦啦滚动而来。那狂风犹如成千上万匹黑色怪兽,张着大嘴,卷着舌头,一路呼啸着。所到之处,枯枝残叶,沙尘浮土,统统卷到空中,沸沸扬扬地四处乱飘。桥板被掀到了河中,小船被掀到了岸上,芦苇在咔吧咔吧地断折,庄稼立即倾覆,电线被扯断,树上的鸟窝被吹散,枝头的鸟被打落在地上……世界立刻面目全非。”
大雨过后,青铜和葵花在自家被冲毁的房子里抓鱼,代表着一种不畏挫折的乐观。大雨过后,青铜抓来萤火虫给葵花做了一盏萤火虫灯,这代表着生活虽然处于黑暗,但只要去寻求,也会有光明的方法。
经历了大雨的灾难之后,父子两个出海去割《金茅草》,当金茅草被大船运回到大麦地的时候,“草船缓缓驶过大麦地村前的大河时,草山高出了河岸。一船茅草,简直就像一船金子。华贵的亮光,映得岸上观望的人,脸也成了金色。”
金茅草代表着一种坚强与希望,“青铜脱掉了衣服,抓在手中,向大麦地村挥舞着,向奶奶、妈妈与葵花挥舞着……”。
“两个孩子再朝屋顶看时,爸爸正用一把大扫帚在屋顶上刷着,把刚才的草灰都刷到了地上,只见那屋顶被火烧得光溜溜的,越发的金光闪闪”
“冰项链”这个章节里,嘎鱼这个角色再次出现,个人觉得,这次嘎鱼与青铜和葵花的冲突,以及《三月蝗》中嘎鱼一家与青铜一家的冲突,这两件事的重点并不在于青铜家在经历着苦难,经历着挫折,个人觉得,是故事在为文章结尾时嘎鱼一家的人性转弯做铺垫,故事是想用这两件事情告诉世人,任何人都会被感动,只要向善,虔诚即可,不论之前如何。
过年了,学校在彩排文艺节目,“葵花是大麦地小学文艺宣传队的骨干,除表演节目,还承担报幕。”妈妈给葵花做了一件很漂亮的花衣服,这让老师们很满意,但是,“负责文艺宣传队的刘老师说:‘要是脖子上有条银项链,那就更好看了。’”
青铜听到了项链的事情,马上动了起来。“青铜用一根细木棍将冰凌敲碎,阳光下,盘中璀璨夺目,犹如一盘钻石在散射着多芒的亮光。”
“他挑其中不大不小的,最合他心意的冰凌,然后将三四寸长的一根细细的芦苇管,一头衔在嘴中,一头对着它,用口中的热气,不住地吹着。那热气便像一根柔韧的锥子,在那颗冰凌上慢慢地锥出一个小小的、圆圆的洞来。吹穿一颗冰凌,大约需要六七分钟的时间。”
“长长的一条冰项链,纹丝不动地停在空中。它使青铜自己都有点儿吃惊。青铜没有将它戴在自己的脖子上试一试,只是放在胸前。他觉得自己忽然成了一个女孩,不好意思地笑了。”
“灯光下,那串冰项链所散射出来的变幻不定的亮光,比在阳光下还要迷人。……它美丽的、纯净的、神秘而华贵的亮光,震住了所有在场的人。”
“那一刻,时间停止了流淌。”
冰项链,是一种纯洁、清净的象征,是一种自信的信念,是劳动人民发生内心的坚韧之力。
民以食为天,“三月蝗”的故事把整个苦难的故事推向了高潮。
惨绝的灾难无情压向的劳动人民的脊骨之上,但,劳动人民未不会因此弯腰。
“但,大麦地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显得很沉着。”
“青铜一家人,没有一个会哭丧着脸说:‘我饿。’即使晚上一顿饭不吃,也不会说:‘我饿。’”
“天上的云,变化万千。但在两个孩子眼里,它们却成了黄灿灿的麦地、金浪翻滚的稻田、一棵高大的柿子树、一只鸡、一只鹅、一条鱼、一大锅翻滚着的豆浆、一只大西瓜、一只大香瓜……”
“大麦地被水淹过,被火烧过,被瘟疫入侵过,被土匪、日本鬼子血洗过,大麦地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浩劫,但大麦地还是在苍茫的芦荡中存在了下来,子子孙孙,繁衍不断,大麦地竟成了一大村子。早晨,各家炊烟飘到一起,好像天上的云海。”
“村长说:‘这才是大麦地!’”
“三月蝗”的最后,“全家人都看到,奶奶手上的那枚黄灿灿的金戒指没有了。一家人什么也没有问。”
此时无声,却心潮涌动,“夕阳西下,慈和的阳光,照红了田野与河流……”读者的心已经被牵走。
历经磨难,原本健康的奶奶终于病例了,并且,是一病不好,越来越重。
爸爸带奶奶去医院看病,但是,“爸爸去交费窗口问了一下住院费要交多少,里面的一个大姑娘敲敲算盘,说出一个数字来,爸爸听了,连声“噢噢”,然后便不声不响地在地上蹲下了。那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是 青铜家永远承担不起的数目。”
奶奶却说,“我没有生病,我只是老了,到时候了,就像一头牛。”
“纸灯笼”的章节里,嘎鱼一家人性的转变也是一个重点。
“嘎鱼有点不好意思,结结巴巴说:‘我爸让、让我送、送两、两只鸭、鸭,给奶奶煨、煨汤、汤喝。我爸说、说了,奶奶喝、喝了鸭、鸭汤,就会好、好起来、来的……’”
“青铜一家人立即陷入到感动中。”
为了给奶奶治病,葵花背着爸爸妈妈、哥哥和奶奶,登上了去往江南拣银杏的大船。
葵花不见了,可急坏了一家人,“天已经很黑了。……不时地响起爸爸、妈妈的声音:‘看见我们家葵花了吗?’”“青铜回家点上纸灯笼,往葵花田走去。”“奶奶独自一人躺在家中,心里十分焦急,但却又没有一丝力气动弹,只能是一番空空的焦急。”
终于,“事情也就清楚了:葵花随着许多人,去江南捡银杏了。”
于是,“白天,爸爸去油麻地镇,夜晚,青铜去油麻地镇,父子俩轮流守候在油麻地镇。那只纸灯笼,亮在路上,亮在水上,也亮在油麻地人的心上……”
葵花终于回来了,在一个“天还未亮。”的黎明,“她朝前望去时,一眼就看到了桥上的纸灯笼。”“灯笼的光是橙色的。她认识,这是她家的灯笼。”
有时事情总是这样的,一起经历了各种苦难与挫折,但最后,竟还不能在一起,终是悲离。
纵有千般无奈,纵有万般不舍,但葵花还是离开了大麦地,离开了青铜一家。
“大草的垛,能否实现企盼的望。”
青铜每天坐大草垛上,“他可以看到大河最远的地方。”,因为“那天,白轮船就是在那里消失的。”,青铜企盼着,“阳光在他的眼前像旋涡一般旋转着。大河在沸腾,并冒着金色的热气。村庄、树木、风车、船与路上的行人,好像在梦幻里,虚虚实实,摇摇摆摆,又好像在一个通天的雨帘背后,形状不定。”
“在水帘下往大草垛跑动的,分明就是葵花。”
“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了一声:‘葵——花!’”
于是,故事在青铜的喊声中结尾了。
故事用青铜的喊声,造出了故事中最最强烈的声音,以响应了故事开头的无声与孤独,以再次发声的青铜象征了只要对苦难进行顽强抗争就可以追求到温润灵魂的美。
好啦,就写到这吧,《青铜葵花》是一部极好的故事,我只写出了其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优美与感动在故事的每个字里,每一句话里,每一个段落里,甚至在每个标点符号里。
所以,如果你,那不管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一起去读一读吧。
身净至美,心静至善,愿意天下的所有人,平安,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