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的西北边陲,与贵州湖北的接壤处,有一处现代的世外桃源,那是我的家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纯朴而率真,满足而幸福。
湘西有着连绵不尽的山脉,每每站在山峦高处,眺望远方,眼底下的山峰翠蓝含秀,层层叠叠,像青色层层的波浪,一直翻滚延伸到苍茫的天际,湘西的八个县市如明珠般各自散落在这青葱的山岭之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湘西的人有了去山里背水的习惯。湘西县城居在大山里,每座城市到山林的距离,步行只要十几分钟。山间树木茂密,清泉琮琮。湘西人闲暇时,喜欢去山里转悠,发现好水源的时候,一些人就会在山腰或山脚下水流丰沛的地方置一节竹筒或一段铁管,汩汩的清泉水就顺着新的路途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住在附近的居民知道了山谷的好水,就会结着伴在清晨、晚间,晴光明媚的日子去背水。
山里背水的路刚开始只是羊肠小道,时间长了,走的人多了,路逐渐变宽,也慢慢紧实了、光溜了。到了冬腊月间,附近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捐些钱,购买些水泥沙子钢筋,在晴朗的好天气,牵着自家常日里用来营生的骡子、马,驮着沙石,拉着砖头,前后吆喝着来到山里,挖土、填泥、铺石子、垫石板⋯小路在人们不断地修整下,一年比一年平整、干净,虽比不上城市里的小径的优雅别致,却自有它的朴素野趣。
水源地也在悄然地改变,刚开始你会发现彻上了一个精致的蓄水池,水池下方有了几个簇新的笼头。再过一阵子去时,前方的杂草荆棘已不见,代之是一块水泥坪地,坪上有着两三条石凳,后来,又添凉亭⋯虽然每一处背水的人们往来不绝,可水源地一如它最初的模样—一洁净清新,即使有一些不经意留在山间的垃圾,也会被那些穿着简朴、满脸岁月风霜的附近的居民会默默拾起,随手丢进自己的背篓里,那动作的自然娴熟得像是收拾自己家的小院。
在吉首市火车站后面有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峰,人们都称它为梯子坡,从这座山的脚下,有一条笔直窄小的石梯路一直延伸到云雾缭绕的山顶。这座山的背后的山腰间有一股甘冽的泉水,据说,水质在当地排第一。来这背水的人,要穿过一片依山而建的居民区,经过山脚下的一座寺庙,之后沿着那条石阶路开始登山,行至石梯路三分之一处,右边有一小块空地,横穿过那块巴掌大小的空地,就开始在幽静的森林里穿行,山路窄小蜿蜓,迂回盘旋在茂密的山间,一直到达山顶。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整个城市被尽收眼底。山底下一条巨大的峡谷由北向南延伸而去,高高矮矮,错落有致的房子占满了峡谷两旁的山坡。在风和日丽的曰子里,洁净的房屋闪着光亮,如同一条闪着粼粼波光的河流在山谷间静静流淌。过了山顶,有一段平坦的路,路的上空各种树木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小路夏日清凉,冬日温暖,空气异常新鲜甜美。上山背水的人经过上坡的劳累之后,此时的身体轻松舒展起来。人们平缓了气息,休息了筋骨,接下来的下坡虽然陡而滑,但是此时背水的人是可以跳跃而行的,因为下了坡转过弯,便到了背水处。
来这里背水的人们闲致得很。到了旱季少雨的日子,那泉眼出来的水就像一根线,千丝万缕地才接上一桶水,背一次水要等上五六个小时,背水的人依次把桶子摆好,自己在周围的山地里找块舒适阴凉的地方休息聊天,也有精力过剩的人拿出早已预备好的锄头、麻布袋往肩上一扛,便满山里钻。等水池边的人睡上一觉醒来,他们也从山腰间露出脸来,走到人群中时,手里总把着些东西,一束兰花、一兜蘑菇、或一截树桩,让在坐的人投出艳羡的目光,争相去观赏他们的收获,与其他们谈论起山上的种种山珍。
在阳光晴好的日子,我会一个人背着一个小背包,包里放一个小桶去梯子坡背水。一路沐浴着阳光,听着鸟儿的歌唱,慢悠悠地爬上山顶。路途中,我会碰上很多的人,我期待与他们相遇,期待我们相遇彼此相视微笑,期待那轻轻地山风般淡淡的问候,我们彼此会说,"你来了","嗯,山里背水的人多吗"?也会关切地问,"爷爷,那么多,挑得动吗"?"哈哈,我担着它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二十年了"背水的路上各种各样的人,须发雪白,面庞红润的老翁,佝偻腰背、满脸皱纹的老妪,身体强壮如野麂的在山冈奔跑的小伙,俊美的姑娘,满脸满眼惊奇的孩童⋯我的笑自然地流泻在他们的身上,我的笑容就像阳光下山坡上的菊花,明亮而温暖。而这动人的笑是他们给我的—一背水的乡亲、和煦的阳光、清爽的山风、芬芳的泥土⋯
湘西还有很多处这样背水的地方,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有时在一处陡峭的山崖下,公路边,会站一长排队伍,停一长溜车,当你的车一晃而过时,你仍不明白那里在干什么。你还会发现,女人背着一背篓空瓶,男人扛着一头系着一咕噜油瓶的木棍,一边抽着烟,一边摇晃着。他们三三两两穿过田野,走进山沟,身影消失在绿色的森林里。
家乡的人喜欢背水,不仅仅是因为要喝上甘甜清洌的泉水,我想,更多的是湘西的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