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岳阳楼记》即是其中的一篇,而且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贬邓州时受亦被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嘱托而写。当时滕子京被贬洛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刻了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后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成绩者部位就,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给范仲淹。
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去过岳阳;再者,岳阳楼的大观,前人多有记述。况且滕子京的《求记书》中提到“分命僚属,于韩、柳、刘、白、二张、二杜逮诸大人集中,摘其登临寄咏,或古或律,歌诗并赋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笔如太师吕公、侍中丁公、尚书夏公之众作,榜于梁栋间。”范仲淹仅凭一幅图画怎么才能独辟蹊径写出一篇不落窠臼的文字呢?
范仲淹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岳阳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并且浩瀚无际、风光万千的洞庭湖胜景也只用寥寥几句话就一笔带过去,而且还用了一个“前人之述备矣”的句子就此打住。之后,由“然则……得无异乎?”一句洞开一面,另辟蹊径,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感情之“异”,而这个“异”又为衬托第五段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异于上述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异”。通过对比,一个千古不朽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自然而然地镌刻于天地之间了。
《岳阳楼记》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语言骈散结合,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多四言对偶句,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文字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
《课标》建议:“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还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教参》也建议:“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髓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指导学生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想结合的写法,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或背诵。教师对学生的误读或语气的轻重缓急给予必要的指导。”
《岳阳楼记》虽是文言文,但教学时若仅仅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上下功夫,那么一篇美文则会沦落成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体现不出其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历久不衰的经典的意义。文字所体现的作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意义,也难以实现。更难以帮助学生找到文言文阅读的津梁,难以领略我们民族语言的博大,更难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而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依据《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把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读为经,以悟为纬。第一课时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文段,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积累词语。第二课时反复朗读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同时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词语,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领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的语言。
2.在诵读中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想象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陶渊明不满现实社会的污浊黑暗,遂虚构了一个与之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于是《桃花源记》传世;魏学洢因欣赏赞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遂有《核舟记》留世;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而有《小石潭记》流芳后世;范仲淹既没见过岳阳楼,更没登临过岳阳楼,怎么会写出《岳阳楼记》?又是想表达什么感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从上中学以来所学过的各种“记”的文章导入,让学生明白“记”作为一种文体,既可以记事、记物,写景、记人,也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展示: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对作家生平的介绍,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识美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读得流畅。
请五名学生分段依次朗读,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2.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
投影展示:
谪(zhé) 属(同“嘱”zhǔ) 淫(yín) 霏(fēi)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3.播放鲍国安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朗读过程中的语速、语气和情感等。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节奏,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尽量读出情感。
投影提示:
1段以叙述为主,应读得舒缓、平和、庄重。
2段写洞庭湖的文字,应读得开朗雄浑。
3段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要语调低沉,速度缓慢,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读出压抑感。
4段色彩明丽,生机盎然,诵读时语调轻快,停顿稍短,应读出欢乐和畅,挥洒自如的情味。
5段则应读出慷慨悲凉、一往情深的意味,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5.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注意。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意识。《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6.积累词语。
让学生划出文中的四字美词,齐声朗读,积累词语。
7.概括文意。
全班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一组朗读其中一段,另一组概括这一段文意,两组轮流进行。
(设计意图:依据《课标》要求,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及概况能力。)
8.齐读课文。
初步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9.思考:
(1)、范仲淹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他和好友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如何?
(2)、文章第三、四段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3)、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三、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四字美词抄写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尽量背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营造气氛
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以学定教。
三、美品,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1.美文,读起来有音韵之美;品起来,有图画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本文的第三、四段,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呢?你能体会出美在何处吗?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
四段写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的览物之情。第三段写因天气恶劣引起迁客骚人“悲”情,抒发了悲凉气氛中悲凉的感受;第四段写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生出的“喜”情,抒发了“此乐何极”的感慨。
这两段有多处美点:
美在结构相同,都是先描写景、再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
美在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多用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气势;
美在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形象生动的效果;
美在抓住特点写景,用词准确:如,用“霏霏”写雨的繁密,用 “怒号”写阴冷之风的呼啸之声、猛烈之势,写日星用“隐”,写山岳用“潜”;
美在动静结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动;“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静;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美在用声音渲染气氛,如“虎啸猿啼”陡增凄凉之感,“渔歌互答”亮出愉悦之情。
美在人的活动与景物特点和谐交融:阴雨连绵,湖面模糊一片,只有细雨低泣,冷风长吟,此时商旅不行;晴明之际,月朗星稀,渔夫对歌,乐此不疲;只有景或只有人的活动,都显单调,惟有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和谐统一,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依据《课表》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
、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
、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
(第三段背景音乐《广陵散》,第四段背景音乐《渔歌唱晚》)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在《广陵散》的悲壮基调中想象第三段文字所构成的画面,感受文字所渲染的沉郁凝重的气氛,在《渔舟唱晚》流畅优美的旋律中想象第四段文字的画面,感受文字所营造的明朗欢快自得的气氛。)
3.联系上下文思考,如果把三、四两段中的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 ,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4.本文题目为《岳阳楼记》,有哪些文字是直接写岳阳楼附近的景呢?
学生讨论,明确: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如果把“衔”和“吞”换成“连”和“接”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和“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写景的句子,要读出磅礴的气势,重读“衔”和“吞”。)
6.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哪些诗句可以和这句相媲美?
(学生读课下搜集的诗句)
7.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知道,很多迁客骚人描写过岳阳楼和洞庭湖,并且滕子京的《求记书》也写到了洞庭湖,范仲淹用一句“前人之述备矣”带过。而把这些迁客骚人的感情概括为两种“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那么,有没有一种人的心情能够不因天气或景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悲呢?他们的悲喜之情跟什么有关系?
明确:古仁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古仁人什么时候才乐呢?
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结合材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投影展示:
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中关于《岳阳楼记》写作背景之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五、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在《赤壁怀古》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想象着登临在岳阳楼上,眼望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