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宋神宗元封五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苏东坡像往日一样,照旧喝的酩酊大醉,他借酒消愁——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三年了,还是看不到能够重新被召回朝廷的希望。仕途的跌落,人生的失意,让他只能在酒醉中畅快平生。
他离开东坡雪堂,一步三晃的回到临皋的住所,敲门却无人应答——原来家童已经熟睡。他索性拄杖走到江边,看着波浪翻滚的江水,他不禁吟唱道:
夜饮东坡醉复醒,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做完这首词,他又回到住所,在门边倒地而睡。苏东坡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伟业,两个月前,他面对同样的长江,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羡慕周瑜的年少得志,自嘲早生华发,一无所成。现在,面对这已经平静许多的江水,他似乎已经认清了现实,自己不可能东山再起,与其心怀不切实际的愿望,不如乘一叶扁舟,在大江大海上了却余生。
可是他最终还是留在了这个官僚体制内,没有真正的漂流大海。忘却功名利禄,滚滚红尘,做一个陶渊明似的人物,对他来说,还是一个很难的决断。也许他还心存一线希望,希望自己可以有一番作为,哪怕这作为很渺小,真的就这样离去,是不是一种没有出息的逃避?也许他认为,大隐隐于市,真正内心自由的人,是不需要刻意的归隐在山林和江海里的。
二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与!
孔子是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
孔子本来想在自己的故乡——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方案,即恢复周礼,用礼制治理天下。但是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他的政策行不通,被罢了司寇的官位。本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他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历时十三年,处处碰壁,不受人待见。在离开陈国,将要去楚国的路上——楚国还是很欢迎孔子的,甚至派人去迎接。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深有不满,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然后报复他们,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然而“至楚又不见用”,极度失望的孔子想漂洋过海,去九夷继续推行自己的政治方案。
在周游列国的那些年里,孔子仕途颠沛流离,险象环生。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里,无论在怎样匆促的时候,一个君子,都必须要守住仁!他看到天下大乱,礼崩乐坏,邪说横行,痛心疾首,他要用自己的政治原则让天下苍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听到天下太平的消息,那么自己马上死去也安心了。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他百折不挠,甚至死而无憾!
但是在楚国被敬而不用的结局,让他依然离开,他打算西行去晋国,但是在正要过黄河时听说晋国时局紊乱,他面朝黄河,仰天长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回到鲁国的孔子,已是将近70岁,可是理想依然没有实现,此时的鲁国,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可是他的弟子冉有还帮助季氏暴敛民财。孔子眼见世道更加败坏,想到,不如漂洋过海,去九夷(朝鲜半岛是通行的解释)宣传自己的政治方案。可是自己已经白发苍苍,子路也年老体衰,大不如前。孔子最终没有去九夷,他一直在哭哭等待着“闻道”的那一天。
三
与苏东坡一样,李白的仕途也是非常的不顺。
李白年少时便才高八斗,傲视众生,他将自己比喻成水击三千里、抟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他不怕别人世俗的眼光,“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到长安后,担任翰林供奉。这是一个闲差,工作不多,薪水丰厚,一般人都会非常的满足。可是李白却不满意,因为他想像管仲、诸葛亮那样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不是整天为皇帝和贵妃写诗作词,博他们的欢心。唐玄宗很欣赏李白的文笔,在带着小心肝杨玉环游山玩水时,总是不忘召李白前来,要他写诗助兴。李白渐渐的感到不耐烦,加上其他权臣的排挤,两年后,唐玄宗给了他一大笔钱,把他客客气气的撵出了长安。
李白离开京城的时候,很多朋友来送他。他望着长安城巍峨的宫殿,止不住心中的愤怒和失望。他挥笔写下了《行路难》,最后一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也想乘船远去,去往理想的彼岸。而在现实中,李白是完全可以漂洋过海的。李白有一个日本朋友,叫阿倍仲麻吕,李白如果能和他一起去日本,说不定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就像鉴真和尚一样。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后开创了律宗,建立了招提寺,开端了印板,还治愈了圣武天皇的病。日本人称他为“天平之甍[2]”,也就是他代表着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以李白的才干,如果去了日本,肯定能做出不亚于鉴真的成就。
李白没有漂洋过海,他终日游山玩水,斗酒十千,“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虽然明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仍然“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虽然明知道自己仕途无望,但依然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最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之时,因为把水里的月亮当成了真正的月亮,他伸手去捞,结果栽到水里,终结了自己才华横溢的生命。
四
满清入主中原后,汉人“反清复明”的力量一直在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著名的大学者朱之瑜,不甘心做亡国奴,于是一直在海外奔走,在日本、安南等地借援兵、借钱,密谋起义,但是毫无成就。后来郑成功、张苍水邀请他回国一道抗清,郑率水军北伐,几乎克复南京。但是由于贻误战机,北伐失败,郑成功不得已行师海上,最后赶跑了占据台湾的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继续光复的大业。而朱之瑜誓死不愿剃发,“乃次蹈海全节之志”,学鲁仲连不帝秦,东渡日本。
那时候日本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朱之瑜来回往返了好几次,都无法在日本定居下来。然而,长崎人知道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都想留他下来。后来大将军德川家纲听说了这件事,便请他去江户(东京)讲学,并礼聘他为国师。他感概“岂孔颜之独在中华,而尧舜之不绝于异域”,于是在日本开始了倡明儒学的事业。日本近两百年的学风,都由他而起。在他之前,日本没有孔庙,他去之后,日本渐渐的有了很多的孔庙。
朱之瑜以故乡“舜水”为号,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说明他的心依然在故土,尽管故土已经被“蛮夷”所侵占。他一直希望光复中原,可是希望一次次的落空。朱舜水的死前遗言,感人至深:“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甚。”
五
几千年来,很多中国人便想着能够漂洋过海,去往彼岸。他们中,有因为仕途失意,而想去海对岸的土地消磨余生的,如苏东坡、李白;有因为大道不行,而想去海对岸,把那里当成政治方案“试验田”的,如孔子;有因为国破家亡,而不甘心在故土苟活,想去海对岸的土地保全名节的,如朱舜水;有胸怀世界,要为其他国家的人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如鉴真;也有因为反抗海禁,而去海对岸的日本、朝鲜等地,组织海上力量,成为“倭寇”的,如汪直。
在古代,大海的那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能够过去,便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加上浪漫的幻想,漂洋过海,便成了很多中国人的梦萦。海的对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它给了很多中国人一个可以想象的梦。不至于当他们失魂落魄之时,茫然四顾,没有方向,没有希望。海的对岸,即是现实的避难所,又是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