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在农村大家吃饭时都汇聚在一起。把饭碗端到大树下,或者当街里的一片空地上。
大家边吃边谈,乐乐呵呵。俗话说“隔锅的饭香”,我们小孩子家,见到邻家的饭,会东家吃一口西家吃一口的。谁家的饭看着好吃就往人家面前凑。
这些都是往事,是每一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经历过的事,无甚希奇。而在一段时间饭点上出现的一个人,却让我难以忘却。因为他一出现,饭场上便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这是一个流浪四乡的人。他三四十岁的样子,长长的头发和胡须打着结儿,穿着灰色的脏脏的衣服,头上戴着一顶帽子,腰里扎着一条腰带,腰带束好以后,长了一截儿就在裤子上耷拉着。
他端着一只大瓷碗,大伙儿们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十二点来啦!不一会儿他的大碗就满了。我们小孩子会把他团团围住,将他的帽子取下来戴在自己头上,扯着他的腰带转圈圈,问他,几点啦?几点啦?他则边转圈边笑嘻嘻的大声回答,十二点啦!
有时大人会说:不是不是,一点啦!他继续说:十二点了。我们小孩子也在一旁起哄:三点啦!五点啦!十一点啦!而他依然快活地说:十二点啦!十二点啦!
这简单的四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使我想到了很多。我们的梦,人的信仰,在环境的影响之下,会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