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赴京城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被斩首。
于谦是明代历史上有名的救世之臣。是他改变了明朝的历史,为这个朝代续上了命。让我们走进于谦波澜壮阔的一生。
于谦,明朝人,出生在开国皇帝朱元璋辞世的那一年。鉴于于谦力挽狂澜拯救了明朝,在一些奇闻异事里常常说他就是朱元璋转世,预料到了一些不成器的子孙守不住辛苦打来的江山,于是化身救世之臣来拯救明朝的。
开个玩笑,这才是正题: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在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官宦世家。于家的家风良好,家境不错,于谦也不负众望,从小刻苦学习四书五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读这些书以外,他还很喜欢看“课外书”,涉猎很广泛,比如兵法,人物的著述像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
这都是些什么厉(忠)害(义)角(之)色(士)。
他的书斋里挂着一幅画像。画像上的人是于谦的偶像——文天祥。于谦十分仰慕文天祥的气节,立志要成为他那样的人。还为文天祥写了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他七岁的时候,遇见一个和尚,对他的相貌惊叹道:"这可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他日救时宰相也)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三岁的于谦顺利考中进士。
于谦初次崭露头角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平定了他叔叔朱高煦的叛乱。此时于谦被任命为御史。
朱高煦被抓回来后,按照规矩要派人来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恰巧就被选中去执行这项任务。
一身正气的人出手果然不同凡响。
他大步上前,一个小小的御史,面对曾经的显贵王·爷毫不畏惧,开始细数他的罪状,骂的正义凛然,骂的义正辞严,骂的声色震厉,朱高煦被骂的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不停自称罪该万死。
这场景让明宣宗看在眼里,这个于谦有点东西,当即就下令于谦巡按江西,让他加以历练,意在日后委以重用。
于谦有才能,朝中有皇帝赏识,有前辈扶植,后来又被宣宗提拔,在1430年当上了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成为了一名地方官,他在任职的地方大展手脚,切实为百姓服务,昭雪冤狱,修治河堤,为官清廉,为百姓解决难题,工作兢兢业业,深得百姓爱戴,恩威远流。
朝中的局势一直变化,赏识于谦的明宣宗去世,他年仅九岁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登基。
不过朝中还有支持于谦的前辈们,比如“三杨”等人,有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对于谦都很重视。他们对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呈上奏章,晚上就被批准了。
时间来到正统六年(1441年),反派出现了,朱祁镇有一个很宠信的太监名叫王振,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佞臣,此时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去世,杨士奇杨溥已经年老,再无人能压制王振,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大大方方的贪赃受贿。每逢地方官员进京,都需给王振进献礼物。
于谦不同,不仅自己为官清廉,不贪老百姓一针一线,也不惯着王振,从山西巡抚回来,除了两袖清风,什么礼品都没有准备。
王振气坏了,下令把于谦关进大牢,准备找个理由把他解决掉。
不料于谦后台过硬,不仅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跪伏上书请求于谦连任,朝中重臣也为他求情,还有一些藩王也出面劝王振不要太过分。
王振无奈只能把于谦放出来,后来官复原职。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在地方近二十载,终于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率蒙古骑兵兵分四路,大举进攻明朝,大同连连失守。
反派王振又出现了,为了过一把上战场指挥千军万马的瘾,他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开启了一系列迷惑操作,差点让明朝成为一个短命的朝代。
迷惑行为一
王振在短短几天内纠集了五十万(史书上说的)的士兵,也有说法是二十万,然后马上出征,打仗应该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并非人多就一定能取胜,动辄多少万人出征,钱粮后勤常常需要准备好几个月。王振只是个目光短浅的太监,什么都不考虑,几天纠集了这么多人说走就走,跟闹着玩似的。
大臣们劝不动皇帝,朝中很多文武大臣,精锐力量都随着皇帝一起出征,可惜没几个活着回来的。于谦被留下代理兵部的事情。
迷惑行为二
王振指挥大军出发半个月到达大同,听闻了也先的骑兵多么多么威猛可怕,又被吓破了胆,命令马上班师回朝,但是不好好原路返回,指挥着大军来来往往,还带着皇帝从大同走到蔚县然后又原路回到大同,沿来时的路回去。
这个时候还下雨了,士兵怨气冲天,状态非常低迷,却又无可奈何。
一直尾随他们的也先瞅准时机对明军发动进攻,伏击消灭了明军派出的五万主力大军。
迷惑行为三
明军主力虽败但为皇帝和剩余大军争取了一点时间,大军逃到居庸关,只要进关就安稳无忧了。但是这个时候又是王振反对,令全军等候在土木堡。明军已经连水都喝不上了,士气低到谷底。
迷惑行为四
也先只有几万人马,正面攻击还是不太可能击溃明军的数十万人马,所以也先假意与明朝和谈,王振也犯下了最后一个错误,令士气全无的大军从防守处转移,也先抓住时机发动了袭击,已经疲惫不堪的明军一触即溃,四散奔逃。
明朝损失惨重,数十万士兵,无数官员人才都死在了土木堡,还有财产损失,士兵装备,数十万车马尽被也先所虏,皇帝朱祁镇都被抓去做了俘虏。
也先乘胜进击,一路向着京城进发,而此时京城的守卫大多随军出征折在了土木堡,所以京城的守卫力量十分薄弱。大明王朝危在旦夕。
这个形势和很多很多年前的北宋如出一辙,但明朝没有成为北宋二号,因为明朝有于谦在。
面对这样危急的局势:逃,一定会丢掉半壁江山;战,以京城目前的力量,很有可能玉石俱焚。
多年千锤百炼的历练让于谦练就了一身坚韧的铮铮铁骨,他沉着下来,并最终做出选择——年少时在文天祥画像下就已做好的决定就是答案,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他极力反对南迁逃亡。但于谦并非空有决心与勇气。
京城被围困,没兵没粮,这可守不住城,打不了仗。
没有士兵,那就号召各地武装力量前来勤王。没有充足的粮草,于谦想了一个妙计,那就让所有士兵从有粮的通州入京,在通州带好各自的口粮再火速前往京城。困扰所有人的难题就这么被解决了。
九月初,京城有了士兵和充盈的粮草。百姓和大臣不再人心惶惶,对决战瓦剌也有了勇气与决心。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
于谦与众大臣商议决定拥立朱祁钰做皇帝,也先无法再挟持着朱祁镇来胁迫明朝打开城门或者做个伸手党要钱要物。
人心渐渐稳定了下来。从差一点就要国破山河在到现在众志成城对抗强敌,是于谦创造了这个奇迹。
十月,在京城周边的宣府和大同打了一圈没讨到好处的瓦剌绕路紫荆关直奔京城而来。
决战就在眼前!
瓦剌即将兵临城下,很多人认为只要固守城门,熬到也先的士兵后备不足,自然就会撤退。虽然缩头乌龟有点憋屈,却还算较为稳妥。
于谦却认为,瓦剌如今士气正盛,如果龟缩不出,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
他主张出城迎战。
所有将士分列于京城的九个门外迎敌;
如有不出城作战的士兵,格杀勿论;
九门分派指挥将领,如有守不住城门者,立斩将领;
下令出城后立即关闭九门,擅自入城者立斩;
如有退缩不前者,后军斩前军;
将不顾士兵先退者,斩!
一条条的杀气腾腾军令只给众将士留下了一个选择:人在,城在!
其中正面对着敌军的德胜门是最危险的,于谦决定亲自镇守。
真是个十足的硬汉。
十月十一日,瓦剌派前锋进攻西直门试探明军,不敌败走。
于谦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在夜晚奇袭瓦剌,斩杀几百人,乘胜而归。
十二日,见前锋狼狈逃回,瓦剌又想拿手里的朱祁镇假意谈判,这次没人再买他的账了。也先亮出獠牙,开始正面交锋。
十三日,瓦剌集中兵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提前安排好埋伏,派少量骑兵假装不敌败逃,诱敌深入。待瓦剌进入包围圈,神机营火器齐发,明军前后夹击,瓦剌措手不及,遭到重创,损失了一个高·级将领,一万大军几乎被全歼。
也先难以置信继土木堡后明朝还有这样力量,恼羞成怒的对九个门同时进攻。
也先带着主力先攻安定门被打得落花流水后,转而攻打西直门,附近的瓦剌军也发现了西直门的防守相对薄弱一些,于是纷纷转向西直门。将领孙镗率兵力战不支退到城下,城上守军配合火铳,后援军赶到,同心协力终于击退敌军。
十四日,瓦剌改为进攻彰义门,于谦派人神铳手提前埋伏在重要地带,又派兵在城门外迎战,击退了敌军。
京城讨不到好处,也先只得转向居庸关,没想到在居庸关也惨遭失败,进攻屡屡受挫,又恐后路被断,只能灰溜溜的准备逃走。
临撤退前的那晚,于谦还为也先准备了一份大礼送行。
入夜,也先心有不甘,眼巴巴的望着本来唾手可得的京城,瓦剌士兵们刚刚进入梦乡,突然间大炮轰鸣,整个军营陷入一片火海,士兵四散奔逃,还有许多士兵再也没醒来过。
瓦剌损失特别惨重(死者万人),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也先只得连夜狼狈逃离。
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
也先退至塞下,数次南下都没再得逞,后于景泰元年1450年无条件释放朱祁镇回国。
若没有于谦的英明领导与指挥,历史可能已被改写:明朝可能就丢了半壁江山或是成为一个短命的朝代,终结在这第八十一年。
从面对强敌人心惶惶险些就国破家亡到众志成城保家卫国成功击退敌人,于谦领导着众人,创造了一个耀眼的奇迹。
他做到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可惜,这样的忠义之士结局却是这样,景泰八年1457年,趁朱祁钰病重,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一些小人)等人迎朱祁镇复位,诬陷于谦等人谋反,意欲册立襄王之子为帝。于谦等人被判处斩首。
其中石亨曾是北京保卫战中和于谦并肩作战的队友。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被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前去抄家的人发现,于谦家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再没有多余钱财。
他们不甘心,觉得这样一个大官怎么可能没点贪赃受贿的财产呢?
于是继续翻找,终于发现一间锁的严严实实的屋子,惊喜的打开后却都沉默了。
屋里只有朱祁钰感念他的功绩而赐给他的蟒袍和宝剑。
这等荣耀于谦从未拿出去炫耀,而是锁在屋里供着。
公道自在人心。
于谦年少时曾写过一首诗,现在念来正合适。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里的每一个字,他都用自己的热血和对家国的赤诚来证实了。
他的一生就像这首诗一样,英勇无畏,坦坦荡荡。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历史会永远记得他的名字——于谦。
欢迎关注,不要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