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逃避自由的教师
——读《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所写,读完这本书,我承认这是第一本令我读得津津有味,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心理学书籍。
什么是自由呢?让我们跟随弗洛姆的分析先看看我们的孩提时代,相当于《西游记》中的美猴王进入水帘洞称王称霸的那段日子,成年人会认为小孩子整天闹腾无法无天,这时候的儿童是不是拥有真正的自由呢?弗洛姆说,不是,因为儿童出生后虽然被剪了脐带,断绝了与母亲的一体化状态,但在功能上,儿童在相当时期内仍与母亲一体。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以前,他无自由可言,他仍需要依赖母亲和家庭,因为这些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生命的根,这样的“脐带”,弗洛姆称之为“始发纽带”。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步剪断“始发纽带”的过程,是个体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为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孤独日益加深。或者说,个体化进程是一个力量增长和个人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丧失与别人共有的原始共同性,同时让儿童与他人越来越分离的过程。这种日益加剧的分离可能导致寂寞的孤立,产生紧张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于是导致心理逃避机制的产生。第一种逃避机制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许的样子,就是寻找一个新的“继发纽带”,以代替已失去的始发纽带,渴望臣服或主宰,即受虐—施虐冲动,形成权威主义人格。第二种逃避机制是产生很强的破坏欲,也是逃避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感的方式之一。第三种逃避机制是机械趋同,即完全从世界上隐退,以便让世界的威胁彻底消失,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放弃自我成为一个机器人,一颗螺丝钉。
逃避并不能恢复始发纽带给予我们的安全感,只能帮助我们忘掉自我诗歌分离的个体,以牺牲自我的完整性为代价,找到了新的脆弱的安全感,由于无法忍受孤独,于是便选择失去自我。因此,自由——摆脱束缚的自由——又给人套上了新的枷锁,从自由到新的依赖之间就这样循环往复。这样的自由,只是消极的自由而已。
弗洛姆坚信还有积极的自由,即,自由扩大的过程并非恶性循环,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有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自由的获得要靠自我的实现。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弗洛姆说很多人喜欢小孩子,主要就是小孩子身上有自发性。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和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意味着真正重要的在于活动,在于过程而非结果。积极的自由还意味着除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人自我外不应再有更高的权力,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它永远不能从属于其他任何被假定的更具尊严的目的。
因为弗洛姆写作这本书时正值二次大战,所以书中分析法西斯主义比较多。边读边勾画批注,对照当下,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教育方面法西斯的权威主义人格依然存在,逃避自由的心理依然根深蒂固:作为老师,我们面对学生,嘴里说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心里还是希望学生“臣服”于自己,尤其是批评和惩戒的时候;有时抱怨学生的任性或家长的不支持,其实是自己以为的“权力”受到挑战,或者说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掩饰;甚至对于自己的阅读或教学活动,还要依赖学校或领导的安排,否则就无所适从……
新教育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自我的完整是教育幸福的前提。自我完整意味着不是消极地逃避自由,而是积极地创造去发展自我,就是做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自由人。在教室里沉潜下去,去创造课程,与学生一起穿越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这就意味着不唯教材,把教材教厚,把教教材变为做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精神因课程而舒展而成长,师生的情感因共同生活而日益加深和纯粹,师生的生命因教育而深邃和灵性。
这其中,师生拥有和发展的自由,大概就是弗洛姆眼中的积极的自由吧,也是我眼中的和心里正在拥有和发展的自由。所以,借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自省自励,不做逃避自由的教师,做追求自我实现的自由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