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迹与星光:大象无形之陶
------三笘修
他相信正是回归自然的制陶状态,为他开启了独特的创作之路。
并非陶艺专业,学的是艺术教育,因为选修课有陶艺,从此结缘,毕业后专心于陶艺。
三笘修说:“如果做陶累了,我就会翻翻有关陶艺的书籍资料。我喜欢日本平安时代、镰仓时代的器皿,也对中国宋朝、韩国高丽王朝的陶器很感兴趣。我认为这些陶器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外观精美,而内质坚实,兼备力量感和静逸感。有时,我会试图理解这些陶器创作者的心境,去体会他们的自然观、世界观、生死观是怎么样的。我认为历史上的陶人们,制作的不仅仅是一件生活器皿,他们是在借助陶器这个载体,向世界传递对于生活之美的定义。”
“用属于我的器皿,将心中所想传递给各位,就像那些历史上的传统陶人一样。陶器,本事顺应生活需求而诞生的,它的本质,是为用己者而生,为悦己者而制。
三笘修哉创作时,还有一个小癖好,那就是让自己处在一个无声的状态里。
一款好的陶杯,它的造型可以起到聚茶香的作用,它的颜色可以起到衬托茶汤的作用,而它的釉,有可能会影响到茶的口感与味道。
杯子聚香效果非常好,是因为杯子的底部稍窄,顶部的敞口也没有那么宽阔。
杯子的口沿处带有薄薄的、微微的翻边,正好贴合了人们的唇形,因此使用起来也特别舒适。
“首先,我在创作过程中,都是坚持自己调配釉料的。调釉的原材料,取自陶坊所在山间的矿石粉与草木灰。那里的矿石粉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因此在烧制后会出现铁锈般红褐色的斑驳效果。我时常感到,这些大自然的馈赠真的很神奇,就像是这些釉料,看上去仅仅是一些粉末,经过水的调和,火的烧制,竟能够为陶器渲染出浑然天成的美丽釉色。
其次,我会采取随机淋釉的方式,代替传统陶瓷工艺中均匀,细致的挂釉法。所以人们看到的那些斑驳效果,有一部分原因,即是由于陶器不同部位的挂釉量不同造成的,它直接决定了釉色的层次感与肌理感。
最后,虽然每次我使用的釉料都由矿石粉与草木灰构成,但由于自然界中每一批原料的成分,都不可能像工业化调配那样精准无误,所以每一批釉水烧成后的效果,都是第一无二的。”
三笘修说:“当釉料从上至下淋于陶器时,堆积釉料多的部位在经过气窑烧制后,便会呈现为金色或褐色,釉料稀少的部位会变为明媚的红色。由于每次淋釉的量都有变化,烧制的温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烧出的釉色效果也截然不同。”
他所使用的白釉,是一种暖暖的米白色,给人甜甜的感受。
他说,他选择陶器的唯一标准就是自然化、生活化。他相信,一件好的器皿,是可以丰富人的内心的。
当一件陶器褪去了冗余的设计,剥离了华丽的外表,它便能表达出世人皆明的“大象无形”之美。而这种美,即是三笘修正在追逐,且无限接近的,他努力在陶艺创作中屏蔽掉自我因素,还原本真之貌,不断用自然之土、自然之釉、自然制式,去讲述一个有关陶艺的自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