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江
(一)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三句话说散一席酒》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地主老财,在自己生日那天大摆筵席,宴请宾客。 时近中午,还有几个人未到。他嘴里絮絮叨叨地埋怨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听到这话,有些客人心想:“该来的还不来,那么我是不该来了?”于是起身告辞而去。 这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连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又走了?” 其他客人心想:“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也纷纷起身告辞而去。
最后只剩下一位多年的好友。 好友责怪他说:“你看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 那人辩解说:“我说的不是他们。” 好友一听这番话,顿时心头火起:“不是他们!那只有是我了!”于是长叹了一口气,也拂袖而去。
这位土财主也太不会说话了。既然你请了人家就都是“该来的”,哪里有“不该来的”?可能有人说,人家也没有说“不该来的”呀!是,你没有说。可你知道“走路瞭山形,说话听口音”吗?
说话,一定要不光考虑清楚你说了什么,还要知道你的话外之音有些什么。而且必须懂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误解是怎么产生的?不就是一方的理解和另一方的表述出现了出入吗?
不要认为“口说无凭,落纸为证”,不管嘴上说了什么,只要没有写下来就不怕,我可以不承认的。你可知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都是无法收回来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呀!为什么说“伴君如伴虎”?不就是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吗?
(二)
怎么样的话算说得好呢?
起码的要求是,化解了自己的尴尬,也避免了别人的尴尬,让大家听了都舒服。
王熙凤绝对是说话的高手。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她的那句“天下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她语言表达的功力。夸奖了林黛玉,讨好了老祖宗,也没有得罪“元迎叹惜”,可谓一箭三雕,八面玲珑。
但这还不是她最精彩的展示。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应该是第四十六回,贾赦要讨鸳鸯为妾,让他老婆邢夫人来向贾母提媒。贾母生了大气,连本来与此事毫不相关的王夫人,也被贾母错怪了。凤姐却不慌不忙地说:“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这真有点奇兵突出,贾母气也消了,空气也缓解了,又有说有笑了。
大家想想,儿子让老婆来向老妈说要娶小老婆,而且就是老妈的贴身丫鬟,这丫鬟死活不答应,加上老妈也离不开她,自然很不高兴。更可气的是儿媳妇出面保媒,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贾母也是气糊涂了,竟然问孙媳妇,也就是问儿子的儿媳妇怎么看待这件事。
这是多么难堪的处境呀,一不小心就得罪人了。可人家王熙凤楞是谁都没得罪。“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首先夸的是老祖宗,你的本事太大,调理的人好。“调理得水葱儿似的”,其次夸鸳鸯人长得漂亮又有本事。“怎么怨得人要?”第三,公公想要也正常。“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第四,幸亏我是女的,要不的话,我比我公公下手还快。至于邢夫人,也就是王熙凤的婆婆,这人真的是脑袋里水太多,那就不说了。第五,老祖宗一高兴,王夫人等人的罪过也免了。
这就是高手的说话!保住了别人的颜面,化解了自己的危机,赢得了八方的点赞。
(三)
“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同样的一件事情,不会说话的人一张嘴,当事人记恨一辈子;会说话的人一发声,人们会感激你一辈子。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这个小偷做事非常细心,每次作案前都要考虑许多因素。所以只失过一次手。
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的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其它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你看,这就是一句好话的功效,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那怕这个人以前是个惯偷。如果林清玄当年写下的是“像这样诡计多端的惯偷希望法律予以严惩!”那这个人的命运就不是老板了。
一句好话,如同三春的惊雷,能惊醒噩梦中的人,洗去他心头的尘埃,催生出生命的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