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人们发明的每个字符,都是有实意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会赋予新的引申义。比如说:道,最初也就是“脚下的路”。后来,“道”就引申出“方法”“规矩”“规律”、“真理”等意思。
《论语》中的“道”有时候指一些好规则好办法。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⑴。
“道”有时候代表百姓各安其位的状态。季康子感觉百姓不听话,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孔子予以制止,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⑵
“道”有时候表示礼乐制度正常运转。孔子告诫大家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⑶自我勉励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⑷同时,评价史鱼“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评价蘧伯玉“君子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⑸赞赏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⑹赞扬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⑺
《论语》中的“道”,还代表着一些真理、规律和精神追求。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⑼,甚至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⑽。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上,孔子坚决地站在了精神追求一边,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⑾。并把箪食瓢饮的富二代颜回,当成安贫乐道的典型,让大家学习。
有时,孔子也会把系统观、整体观当成“道”。“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道是用“整体一”的观念,来对待局部问题。人类是群居的“共同体”,大多数人却自私自利,不肯为社会做贡献。所以,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⑿感叹众人不走达人达己的“仁”道。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孔子却对“道”充满信心,说: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⒀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在中华大地的东方,辅佐一个有道的国君,重建一个“周朝”⒁。为此,孔子积极入世,周游列国,寻找可堪辅佐的有道国君,最终得到的结论却是:传闻中最优秀卫灵公也是“无道”的,其他国君更不值一提。
面对无法布道于天下的现实,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⒂甚至想“乘桴浮于海” ⒃。孔子晚年积极探讨个人“得道”问题。孔子告诉弟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⒄,并提出求道的四个境界,即:学道,适道,立道,权道。⒅在孔子看来,推行真理是活泼、生动、有权变的,只有掌握动态的平稳,才算最好的。
关于人与道之间的关系,孔子告诫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⒆意思是,人能光大‘道’,能把‘道’运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道’能光大人,口口声声不离‘道’,用‘道’装点门面,没什么实际作用。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家喽,回家喽!我们鲁国的小字辈志意高远又有点粗放简单,他们的文理有可观之处,但是不知道如何进一步裁剪。我要回去教教鲁国的后生。⒇是的,孔子终生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把弘扬道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于是,一位政治家倒下了,一位旷烁古今的至圣先师就此诞生。
【注释】⑴见《论语》1.11和4.20。原文是: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父亲在世,观察他的核心意愿;父亲去世,观察他的主要行为。多年不改变父亲的好规矩好做法,就是孝。”
⑵见《论语》12.19。原文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参考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如果杀掉没有道德的坏人,亲近有道德的好人,怎行样?”孔子答道:“你治理国家,为什么还要用杀戮?你一心向善,百姓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德就像风,小人的品德就像草,草上有风,草必随风倒下。”
⑶见《论语》14.3。原文是: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参考译文:孔子说:“邦君有道义时,说话正直,行为正直;邦君没有道义时,行为正直,说话谦逊委婉。”
⑷见《论语》8.13。
⑸见《论语》15.7。原文是: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君主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君主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君主有道就出来做官;君主无道,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辞官归隐。”
⑹见《论语》5.21。原文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君有道时聪明,国君无道时愚笨。大家都或许能学得来他的聪明,却无法达到他的愚笨。”
⑺见《论语》5.2。原文是: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参考译文:孔子评价南容适:政治清明,能受重用;处于乱世,能不遭受刑罚和杀戮。于是把侄女嫁给南容适。
⑻见《论语》15.32。
⑼见《论语》7.6。
⑽见《论语》15.40。原文是: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参考译文:孔子说:“根本观点不同,无法一起谋划事情。”
⑾见《论语》4.9。原文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读书人以求道为核心意愿,却以吃粗粮穿破衣(生活不如人)为耻辱,就不值得评价了。”
⑿见《论语》6.17。原文是: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谁能外出不经过门户呀?为什么都不肯走人生的光明大道呢? ”
⒀见《论语》6.24。原文是: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⒁见《论语》17.5。原文是: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参考译文:公山弗扰据费邑叛乱,召请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召唤去的人,难道会叫我白跑吗?如果有人起用我,我就要让周公之道在东方复兴!
⒂见《论语》14.36。原文是: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参考译文:公伯寮对季孙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事告知孔子,并说:“季孙老先生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住了,我的力量还能把真相辨明,杀掉公伯寮,并把他的尸首摆在街市上去示众。”孔子说:“我的道能得到实行,是天命;我的道被废掉,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
⒃见《论语》5.7。原文是: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参考译文:孔子说:“道义行不通,就像乘小筏子过大海,跟随我的也因“道义”受累。”子路误听,以为老师想带自己一个人到海外,就非常高兴。孔子又说:“仲由比我勇猛得多。但是,我们还是搞不到那块神奇的小筏子。”
⒄见《论语》4.8。
⒅见《论语》9.30。原文是: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参考译文:孔子说:“可以一起觉于道,未必都能归于道;能够归于道的,未必能够立于道;能够立于道的人,未必能够权于道。”
⒆见《论语》15.29。
⒇见《论语》5.22。原文是: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参考译文:孔子63岁在陈国时,发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根本就无法实现。于是时常想念家乡,并说:“回家喽,回家喽!我们鲁国的小字辈志意高远又有点粗放简单,他们的文理有可观之处,但是不知道如何进一步裁剪。我要回去教教鲁国的后生。”事实上,孔子未能回鲁国,而是长期漂在卫国。最后,季康子迎回孔子。孔子才结束了14年的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