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位伙伴推荐的凤姐文章,觉得挺有收获的,基于演讲评估的角度,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凤姐的这篇文章最大的闪光点是有两句话直击人心:我不认命和原来(。。。)我也没成为他们;
即使故事内容不出众,凭借着这两句话,也可以收获很多读者的眼泪和掌声,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二代,都在和自己的命运苦苦抗争着;
而且,凤姐的故事的确足够曲折,出身也很低:贫穷的山村,家人和社会的嘲笑等;这就让这篇自我奋斗的文章更加有激励性,大家都会同情弱者,更赞赏在艰苦条件下仍然拼搏的斗士;
站在写文章的角度,个人觉得这篇文章的逻辑机构可以更加清晰,比如:发生在过去和现在的事情在交织着写,容易让读者跟不上思路,比如:说她母亲的时候,写了过去家里很穷,又跳回到了她母亲对记者说的话,然后再回写过去;
是否可以考虑尝试另外一种思路:我家里很穷,但是我不服命,所以我出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我红了,但是社会都在嘲笑我,家里人都排斥我,我还是没有放弃;我想到了出国,在国外的时候,我常常在回想过去,这一切是否值得,无所谓选择对错,这一切不过是我对生活抗争的结果;来到美国后,生活变得更好了,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变成他们,将来谁也说不定,但是我不认命;(最后,可以有两种方式:我自己已经有了答案,我认为现在是我想要的,所以继续不认命,或者,我不知道将来是否会更好,但我知道:自己不该认命)
时间线是演讲中的一种逻辑方式,一般就是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如果要把时间点错乱开来演讲,容易让听者跟不上思路; 当然,演讲中时间是可以错乱开的,不过,一般会有另外一条逻辑线,比如心路历程:凤姐的这篇文章或许可以尝试:我在这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小时候家里穷,后面红了大家嘲笑,在美国了大家也在看笑话;但是我这一辈子都没有认命,我从贫穷的农村辞职出来了,我尽自己的能力红了,我来到了美国;在这一路上,我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他们,我以为成为了诗人,我就成为了他们了,但是没有;我以为自己红了,他们可以尊重我,但是没有;我以为来到了美国,这里会让我变得更好,但是我不知道;我常常回忆过去,询问自己:这一切是否值得,我没有答案,唯一知道的是:这一切不过是我不认命的结果;我不认命,或许是否能够成为他们早已经不在重要;
原文链接: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app_id=310000&_appid=AndroidPhone&_version=7.3&_bsize1080_1920=&sharechannel=wx&pk=5876e5d59490cbe34500002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