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内修,可以让我们的自身变得更好;外修,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从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两方面着手,为我们揭开了内修与外修的神秘面纱。每一个想要改变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接下来,我将从内修与外修两方面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华。
内修,说到底就是让自己养成优秀的品质,成为更好的自己。
1、改变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职场上,很多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为了每个月可观的收入,一直没有辞职。你能说他们不想改变吗?以出卖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报酬的人,恐怕都想逃离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想要创造出可复制的价值,就得改变以出卖时间获得收入的根本状况,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别人强烈需要的人。
很明显,这个时候“我想要”显然不能成就我们,而是需要转变为“我能给”,并以此为契机参与社会交换,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反馈。
改变一个人的想法,通过劝说与控制,并不是明智的行为。你想想职场中、家庭中,想要改变老板、另一半的想法有多难就知道了。
不妨从自身的价值出发,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
2、假设一个身份标签,拥有坚定的信念。
喜欢追剧的你,肯定也看过不少吸引你眼球的桥段。想要成为另一个身份,最好的就是从一开始就拥有坚定的信念。
读书也好、锻炼身体也好,培养任何一个兴趣爱好,都需要从未来视角出发,想象自己符合那个身份的理想状态,然后一点一点努力前行,再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辅助。
遇到问题了,不妨告诉自己我遇到了一个情况;遇到失败了,不妨告诉自己我遇到了一个挑战。通过这种好好说话的视角,调动你的潜意识,保证你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
爱因斯坦在经历每一次的实验失败之后,都不承认是自己失败,认为自己只是找到了几万种不合适的方法而已。
语言的魅力,常常支撑你坚定的信心。
3、清除改变路上的坏情绪。
稻盛和夫在制定决策的时候,通常会找来一些人征求意见。如果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人,一般都投反对意见;如果是具有感性思维的人,他们一般都情绪高涨,举手赞同。
想要开展决策,你就选择感性思维的人,想要执行决策你就找理性思维的人,他们的悲观意识,常常能够从全方位地解决各种纰漏。
对“负面的偏好”,常常让人忽略很多美好的事情,及时转换视角,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不适合成人世界,复杂多变才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而我们在不断纠正的过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如果你真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必须保持长期的乐观、短期的悲观以及当下的愉悦心情。
如果说内修是成长蜕变的心法,那么外修则是让人从普通到卓越的技法,也是服务他人、影响他人的必经之路。
外修,就是用你的能力,影响他人,让他人过得更好。
1、影响他人的成长路径。
(1)树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与动机必须是长远的。只有长远的目标,才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力,也才能拥有一个固定的身份标签。
(2)写下来,告诉自己与他人。想要成事,必须写下来,写下来通过自己,审视目标的可行性;通过别人,在现实世界中达到目标的闭环,催生你行动。
(3)确定自己达到这个身份标签,需要的能力。在《人生效率手册》中,张萌提出了7个人物对标法。意思就是在你想要的身份标签领域,找到7个目标人物,从他们身上寻找成事的必备技能,然后一个一个练习,直到获得。
(4)深度练习。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成为你获得能力的关键。
(5)降低期待。很多时候,中途而废,不止在于你坚持不了,还在于成效太低。急于求成是成长路上的大忌,慢慢打磨才是上上之策。
2、服务他人路上的苦涩,环境与维度。
上学的时候,常常羡慕学霸们的成绩,怎么自己就不能考到好成绩呢?看似神秘的存在,实则他们远离了具有诱惑的环境,拥有了强大的自控能力。
拿背英语单词来说,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呢?关键还在于,当你只是死记硬背的时候,他们调动了各种感官,读、记、背、写,多纬度地展开,效率自然比你从单一维度的高。
这种时候,你也不得不佩服环境与维度的力量。
3、成长需要给自己一个期限。
读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道改变、知道成长,但是速度比蚂蚁爬还慢,我们迷茫、焦虑,看不到第二天升起来的太阳。
李笑来曾经说过,如果把七年当成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会怎么样?
如果这就是做成一件事的周期,相信你会笃定很多,不再急于求成,也不中途放弃。最近看到很多读书视频,都告诉我们,他们开始坚持读书的时间都在七年以上,是不是也是这个理呢?
如果你也能牢牢记住这个成事周期,坚持下来,相信也会看得到不一样的你。
总结:想要改变,想要成长,还找不到方法吗?不妨用书中提到的内外兼修开始,相信将来一定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