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震。我真的还活着……”
——张震
文 | 车马时代 排版 | 小七
/
张震这个名字在20世纪初的时候,比如今更要响亮。被无数的学生奉为“憋尿男神”,一片漆黑的宿舍内,几个人或站或坐,围绕着一个板凳,上面是一个录音机,播放着张震的鬼故事。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经历了这样的场景,刻意营造的恐怖氛围,配上那令人背脊发凉的音效,如果有人拍我肩膀,我肯定回手就是一巴掌。
今天讲这个天天讲鬼故事,但据说胆子很小的男人——张震
01
1993年,张震考入沈阳师范大学。在一所二三线城市读着非重点大学,日子格外的无聊。
那时候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风气正盛,张震身兼三职,给初中生教英语、在交通台和辽宁电台做主持人。
“按部就班地做几档小节目,偶尔给热播节目做代班主持,没什么难度,很好对付。”张震说,刚开始的那点兴奋劲儿很快就没了。
在上世纪90年代,收音机还是人们主流的享受来源.
在娱乐精神至上的沈阳,辽宁广播电台在1997年开办了99099声讯台。在仍旧以传统故事为主的电台年代,声讯台希望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声讯台在内容创作上赋予了作者最大程度的自由。刚毕业的张震被开放的创作氛围所吸引,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加盟。
《张震讲故事》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听众还需要拨打座机进行收听,那应该最早的知识付费了吧。
那时候张震的故事类型还很丰富,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有令人捧腹的幽默,也有激情澎湃的励志,但最受欢迎的还是恐怖故事。
后来,张震干脆专攻恐怖类型。
传统的恐怖故事令人做呕,妖魔鬼怪横行,清朝僵尸遍地走,在更开明的时代,这种恐怖气息更像是一种笑话。
张震想要改变这种创作的环境,他更希望能开创出一种新的恐怖故事形式。
于是,在他最早期的作品里,我们听到了那呼啸的风,飒飒落叶,以及猝不及防的猫叫声,音效的衬托为他的故事带来了第一个与众不同。
在张震的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角色。
在每一个故事的创作中,张震都将自己设定其中,靠着场景还原和人物对白推动剧情。从电影中借鉴节奏和情绪展现,增强代入感,以弥补听众视觉上的缺失。
很多人说过“张震写稿子的时候,很吓人,就像鬼上身一样,表情异常狰狞”。
那还不是一个讲究流量和饭圈的时代。
张震对自己的影响力也是一无所知。
在电台的收发室,写给张震的信都是用麻袋攒起来等他来取,但是一周也要取两次,有的时候台里需要专门派几个人帮他拆信。
02
1998年,张震录制了自己第一张声音专辑《张震讲故事》,在沈阳的北方图书城举办了第一场签售会。
主办方也没有想到会来这么多人,也没有准备相应的预案,连个维持秩序的大喇叭都没有。等到张震出现,看着人山人海,懵了。
不得已,在保安的保护下,张震爬上了一辆停着的卡车,他就站在卡车上签了一些磁带,跟大家说了几句话,见了个面,就赶紧落荒而逃。
在版权保护意识还很薄弱的时代,《张震讲故事》的第一版大卖,据说当时的盗版有百万张以上。
但是这么火的东西,最后台里只愿意给张震5000块钱,在领导的争取之下给到了8000.
“我没有苛责台里的意思,因为就是这种形态嘛”。之后那几年,张震在辽宁一带声名渐盛,事业也一直往上走,除了电台工作,他在电视台也有两档出镜主持的节目。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
但是小静觉得并不能这样。小静,1997年与张震前后加入声讯台。是张震第一部作品的配音,后来成为张震的爱人、经纪人和御用配音。
这个时候小静还是张震的女朋友。
小静觉得,趁着现在张震还算火,应该将《张震讲故事》做下去,在张震眼里这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却被台里以“从集体主义出发,不能过于凸显个人”为由否决了。
张震感到委屈,但他没有多说什么。可小静不同意,不惜辞职。
无论是单独出版,还是后来逼张震开微博,都是小静的主意,真是张震的贵人。
03
每天小静一个人去辽宁音像出版社,带着一大堆问题。内容要审吗?版号怎么买?价钱呢?
滚磁带、做封面、拍照片,她利用着有限的人脉,缓慢地推进,事情一件一件地做成了。失去台里的宣传支持,他们要自己想办法,去校园里贴海报,还托其他台关系不错的主持人,在节目帮忙插个口播。
主打故事叫《非死不可》,他们带着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那种劲儿。没有万人空巷的火爆购买场面,他们竟也靠这张专辑赚了近10万。
还卖进北京市场,
2001年,沈阳某都市报发表了一篇关于恐怖故事的文章,文章里提到“张震被自己的鬼故事吓死了”。那是一个老百姓还热衷于订阅报纸的年代,官方媒体的权威报道把张震的“死”坐实了。
虽然官司打赢了,报社也道歉了。但是关于张震死了,傻了的留言却再也停不下来了。
“张震正在录音,有个人突然进来,把他吓死了。张震正在写故事,他妈妈给他送饭,把他吓死了。张震先是被吓疯了……总之,各种各样的死法。”
2001年,张震离开了让他成名的电台和小静一起开始“北漂”。
在东直门附近租了房子,两个人都没有工作,就在家里憋作品。一边距离沈阳的圈子越来越远,一边北京的圈子迟迟融入不进去,只能简单的做点主持维持生活。
空余时间两人疯狂看恐怖电影和小说,积累素材。过了一年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社突然找到张震,要和他合作做“张震讲故事”,很快就签了合同。
拿到支票的时候,两人兜里就剩下300块钱了,已经在打算回沈阳了。
04
有一段时间,张震死了的消息又开始流传。他没有再回应,让很多人一度相信这次是事实。
整整十年没有发声的张震正在经历着自己的转型,因为预感到音频的没落,张震转型开始写恐怖小说。
毕业于师范学校的张震,从来都不满足于一个恐怖的现场或者一个小小的反转。他更希望一个更宏大的故事,缜密的逻辑,传递一定的温情和价值观。
从音频到小说到创作是艰难的。
在2007年,张震用一年的时间写下34万字,又用了4个月删掉4万字。
在那一年,小静签下了每月12万的供稿合同,生活大大改善。
有人来购买他的故事去创作剧本。出版社也找来,想将他讲过的故事结集。但张震有着一个执念,他的第一本书必须是长篇小说,他将邀约压了下来。
《失控》出版时,他把样书捧在手里久久没有说话。
2013年,张震开通了微博,认证栏内郑重的写着长篇小说作家。每年的万圣节他都会出来跟粉丝打个招呼,他觉得他跟这个节日很合拍。
2015年,张震授权的首部电影面世,3万字的剧本,他写了3万字的修改意见,结果对方一点没接受。
他意识到电影是另一个庞然大物。
05
郭恒是张震为数不多的朋友,两人从沈阳一路走到北京,在北京还做了很长时间的邻居。
在沈阳录节目的时候,张震会拉着郭恒一起,不是为了录音,是因为要帮他买盒饭和陪他上厕所,因为他不敢。
40多岁的张震常住沈阳,偶尔回到北京谈谈工作,见见朋友。,他仍旧只有自己出门的时候才带手机,
如今他已经是2个女儿的父亲了,一个6岁,一个10岁。
“对于一个作家和一个男人来说,生养孩子是非常好的生命体验,亲近感是非常结实的心理武装。父女之间的亲近很短暂,两个女儿加在一起,可能也不会超过十五年,我不得不去珍惜,这件事比写故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