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衣简然
《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热播,之前第一部的裂变,第二部的纵横,详细地展现了秦国的发展历史和国力渐强。
第三部《崛起》主要是讲述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间,在其母宣太后的辅助下,通过富国强民、外交和战争,使秦国的国力在战国七国中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嬴稷,大有“我欲崛起,任谁可挡?”之势。
去年热播的《芈月传》,我们基本知道了为什么芈八子和嬴稷要到燕国为质,以及后来回秦为王的过程。
其实,在战国时期,各国的王子到他国为质,很正常,只不过缘由各异。有的是不受本国重视的王子,有的是受人陷害排挤的王子,有的甚至是太子。
当然,有句话叫“弱国无外交”,质子的事情同理。到底谁去做质子,去哪个国家做质子,质子是单方还是双方,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国家实力。
嬴稷在燕国做质子时,和其母芈八子相依为命。生活虽然艰难,但是依然坚持读书、学习,渐渐成长为一个博学广识的、温和的谦谦君子,困苦的生活也磨炼了他的心智,为以后的开疆拓土打下了基础。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嬴稷在燕国为质时,温文尔雅,遇到很多不公的事情都会忍让,可是那颗欲望的雄心种子早已埋下,只待时机适合以破土而出。
这一切,与其母芈八子的广植人脉,运筹帷幄,把握时机,是密不可分的。
果然,机遇只待有准备之人。嬴稷之兄嬴荡举鼎而亡,且没有子嗣,秦国王位空悬,诸兄弟都蠢蠢欲动,嬴稷却出其不意地坐上了王位。
当政初期,嫌母亲和舅舅魏冉专权,情绪颓废,萎靡不振,后来经其叔公严君嬴疾劝说,终于解开心结,发誓要勤勉为国,在胳膊上刻下“王”字,以表决心。
嬴稷在母亲的引导,帮助下,政治眼光和手腕逐渐成熟。而后摆脱其母和舅舅的专权,收回王权,大展宏图。
嬴稷大胆任用人才,文用范雎,武用白起。
范雎。是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在战国时期,七国之间一直在合纵与连横之间反复,其他六国一般以合纵来对抗逐渐强大的秦国,而秦国采用连横来瓦解、破坏六国的合纵。
在嬴稷之父秦惠文王时,张仪就成功的破坏了六国的合纵对秦国的威胁,而后六国各国的实力各有增减。
其实,为什么六国的合纵措施一直不成功?不但没有打击、削弱秦国,反而六国之间人心涣散,甚至有了芥蒂。就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意出兵,多是观望。所以苏秦的合纵政策立足点就很薄弱。总不能不顾自己国家安危和劳民伤财去帮助别国,不是傻吗?
范雎技高一筹,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措施。交好较远的国家,签订盟约,不攻打,还赠以财物或联姻等,这当然是缓兵之计。是为了攻打较近的国家时,就不会有人援助,一攻即得手。这样逐个消灭。而且消灭一个,秦国的国力会更强。
白起。提到白起,可能有人不熟悉,提到“纸上谈兵”的赵括和长平之战,就都知道了。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秦将就是白起。
伊阙之战。秦军挫败韩、魏的合纵联军,战后他们割地向秦求和,国力受重创,而秦国力大增。
郢都之战。秦军攻陷楚国国都,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几乎亡国。我们所熟知的屈原,心灰意冷,痛感绝望,跳江以殉国。
华阳之战。秦军攻打魏、赵两国联军。此后,两国亦割地求和。赵国也备受打击。
长平之战。这个估计是我们最熟悉的。赵国求胜心太强,结果中了范雎的反间计,认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没有任用名将廉颇,而启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且赵括大意轻敌,白起率领秦军大破赵军,最终赵军惨败,四十万军队被坑杀于长平,惨烈之极。此后,赵国一蹶不振、萎靡残喘。
事实证明,嬴稷果断地启用范雎和白起,纵横捭搁,运筹帷幄,势如破竹。秦国的实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抗衡,一国之力齐六国之力。
在古时,一个国家的命运起伏,与君主的政治远见和谋略息息相关。当然,嬴稷时,秦国的强大和崛起,与之前各位君王的努力和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商鞅变法,虽商鞅后来尸身被车裂,但是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富裕。他采取的“重农抑商”,发展了农业,又奖励耕织,为国家以后军事上的扩张做足了准备。
嬴稷,在王位上呆了整整五十六年,他自己活了七十五岁,在古代算是长寿的,可谓一代霸主。
他有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军事上扩张领土,削弱和消灭别国,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华夏一统,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秦昭襄王嬴稷的英明果决,雄才伟略,丰功伟绩,都在昭示着“我欲崛起,任谁可挡?”
看《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时候,背景因为处于战国时期,国家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他们一会跑到这个国,一会又去另一个国。
敌中有我,欲擒故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假假真真,虚虚实实,不一而论……
要认真地看哦!我们一起来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