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倾听,可能有的朋友觉得听很简单呀,还需要特别来讲吗?那我先讲几个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场景:
场景一:孩子过来哭着说,妹妹把我的书撕了,臭妹妹,把她赶出去。。。
妈妈可能会回复:说什么呢?那是你妹妹,把她赶哪里去?不能这么说!!你是哥哥,妹妹小不懂事呀,你得让着他呀。再说了书撕破了粘起来就好了,至于这么哭哭啼啼的吗?
当这个孩子特别难过的去找妈妈的时候,妈妈用这样的方式回应他会有什么感受呢?会想这么做呢?
场景二:快下班的时候,一个同事说,XX网搞活动,你看我给孩子买的这几件衣服,又便宜质量又好。我还抢到一双鞋,价格不到专柜的一半,你看你看。。。。
另一个同事说:赶紧走吧,一会该堵车了,快走快走,到门口等你啊,说着就拎着包走了。。。。
所以当同事很兴奋分享购物的体验,得到无关的回应,在那个当下会有什么感受呢?下次还愿不愿意分享这些信息呢?
场景三:周末加班回到家,太太和先生抱怨:啊呀,最近太忙,加班太多了,烦死了。先生说:早就跟你说过了周末不要加班,你一天不在家还抱怨,孩子也没人陪。你这时间管理就有问题,也没看你忙个撒,孩子也没顾上…………
当太太感觉到疲惫希望和先生沟通的时候,听到这样的回应,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那这些是不是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呢?
当孩子:被否定、批判和指责的时候,他会感觉好起来吗?能不能让他真心原谅妹妹呢?孩子过来找妈妈抱怨而不是去打妹妹,他的需要是什么呢?可能只是需要倾听,当他的情绪发泄出来,被倾听的时候,得能被妈妈理解了,心情好了,可能孩子会自己找到办法或者又和妹妹玩到一起去了。
当同事很兴奋分享购物的体验的时候,是希望这份快乐,这些信息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但是被打断,没有得到直接的回应,我想那种兴奋后面会是大大失落和沮丧。
当先生给太太一些建议,理性上这些建议都很有道理,当太太平静的时候可能也会这么认为。但在那个当下,太太感觉到疲惫的时候,这些建议是不是让太太感觉更糟糕,不愿意进一步沟通,反而会引起一些冲突呢?
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都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对孩子来说,只有当他感觉到被倾听了,他才会听。这也是我们和孩子之间运用工具卡交流的起点。
1) 当孩子试图对你说话的时候,注意你是多么经常打断、解释、辩护或者是命令孩子。
前天在我们鼓励咨询小组的学员群里,有一位学员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他的儿子六岁,刚刚上学一周,这一天放学以后,而且特别开心的和妈妈来分享。妈妈,我特别喜欢我们班的谁谁,因为她特别漂亮。所以这个孩子是有一个事情想要跟妈妈分享,那当时妈妈的内心一颤,他微笑着对孩子说,你们成为好朋友了吗?我觉得你要是表现得好,她才会喜欢你,跟你做朋友吧,妈妈觉得还想跟他解释一下怎么样才是好的表现,
孩子的反应是:嗯了一声,妈妈发现孩子不爱听了,只好作罢,这一个沟通就没有了后文,其实妈妈还很担心孩子会不会早恋,还想转一下话题,希望去引导孩子。我想这也是大部分妈妈会有的顾虑,希望更好的引导孩子。
当孩子想和妈妈沟通的时候,妈妈是想去引导或者岔开,其实孩子也能很敏感的捕捉到这个信息,当他感觉到没有被理解,没有被倾听的时候,这个话题就没有办法再开展下去了。
所以大家想一想,孩子当时是什么感受呢?他一定是觉得特别开心,因为刚刚开学就能碰到自己很喜欢的女孩子,可能特别激动,也很喜悦,希望把这种情绪和妈妈分享。
再比如:小朋友回家说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
有的人听到可能觉得着急,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可能立马就会问:哪里受伤了,哪个小朋友打你了?着急背后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恐惧,和对孩子的不自信,觉得孩子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也有的家长可能是觉得愤怒,生气。怎么能在学校打架呢?就是不遵守纪律。如果这样考虑就会马上训斥孩子,怎么能打架呢?我跟你说过多少次?有事找老师,不能打人。生气的背后可能是大人内心的焦虑,不能接受孩子释放自己攻击性,不能接受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当我们这样回应的时候,有可能孩子本来想说的话我们就听不到了。有可能孩子会说因为什么事情和同学有争论了,也有可能他和小朋友打完架很快又和好了,也可能是其他同学打了他他有勇气反击回去了等等。但到底发生了事情,当我们没有做到倾听的时候,后面发生什么就不知道了。
所以:当孩子和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要有这个觉察,孩子需要我们的支持,他对我们有些需求。同时对自己在倾听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评判和情绪保持觉察。
2)停止说,只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例如:能给我举个例子吗?还有呢?
比如在小男孩和妈妈说他喜欢班上女同学的事情。我们可以说:哇,你觉得她很漂亮是吗?你觉得他哪里很漂亮呢?能和我具体说说吗?还有没有呢?她还有什么优点你喜欢呢?。。。。
可能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们对孩子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自己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同时我们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孩子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妈妈好像特别能理解我的心情,也特别愿意和我聊这件事情,这种情况下,他也愿意说的更多。
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我们去分享我们的观点,或者去引导孩子的时候,孩子也更愿意接纳
停止说其实特别难,有很多时候我们忍不住从家长角度去给到建议。在我们忍不住要说的时候,也可以停下来看看自己想听到什么?在意的是什么?我们的需求是什么?
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同时,才能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听孩子说话。
当然,有时候不打断了,孩子也希望听到我们的回应。
比如哥哥找妈妈抱怨妹妹撕书的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启发式的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妹妹为什么会撕书?你当时怎么做的呢?还有别的吗?你现在什么感受?等等
或者就只是简单的恩,点头,也能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很多时候,孩子说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是在整理的过程,不需要我们的建议,他们自己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3)当孩子说完后,问问他/她是否愿意听你说。
德雷克斯有句话:除非你的孩子想听,否则绝对不要和孩子说话,这会消除父母们给孩子的全部谈话的90%。
这里需要表现对孩子的尊重。可以问问孩子,你想听听妈妈的看法吗?如果孩子愿意听,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和孩子分享,如果孩子不愿意听,或者他用肢体动作表情已经告诉你,不想再就这个话题聊下去了,我们就不用再说了。因为即便你说了他可能也不会听。如果我们还继续说个不听,最后可能不欢而散,有可能下次有了类似的事情孩子也不愿意说了。
4)分享后,着重于寻求双方都有利的解决办法。
信任你的孩子,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孩子在想出解决办法前,在发泄的过程中,只需要一只支持的,倾听的耳朵。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会了解到自己的韧性和能力.通过观察你的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家长也可以获得这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