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严歌苓的偏见,大概始于《陆犯焉识》。
那部电影让我大失所望,所以在草草听过上官文露缩讲的《芳华》之后,我就对这故事失了兴趣。可这两天,老爸老妈说朋友们都去看了《芳华》,还强烈推荐,说好看得不得了,催着我也一起去看。
……我只好从命。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是抱着一点挑剔的心情。
男女主角说话的语气不对,表情不对,甚至连身材都不对……
可挑剔着挑剔着,随着情节的慢慢推进,当我看到文工团的男孩女孩们拉起长长的水管肆意地嬉笑打闹,当我看到被所有人嫌弃、排挤的何小萍与整个团里最光伟正、最不嫌脏不嫌累不怕吃苦的刘峰一起一遍一遍地练舞,当我看到刘峰鼓起勇气告白却最终被人关起来逼问是如何耍流氓的……我渐渐融进了这个故事里,不断地泪流满面。
严格说起来,这个故事,应该是一部群像电影。
男女主角的象征意味太浓郁,简直就像是隔着烟雾的云上偶像,就算他们在俗世中翻滚,也纯粹得没有一丝烟火气。反而是文工团里的其他人,他们才是沾染了红尘气息的芸芸众生。时光的流转,历史的变革,社会的变迁……两个主角生活在那样剧烈变革动荡的年代,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所固有的,他们与身边的环境是如此格格不入,就如同油与水一般,永远隔着无法突破的距离。
他们俩,一个凝结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品格,一个遭遇了人世间最冷酷的恶意。
1、刘峰
看电影之前,我就在想,刘峰这样的角色很不好演,因为他太过光伟正。那个年代,谁能够想象雷锋谈恋爱呢?所以他对心仪的女孩儿告白之后,那女孩儿心里有些得意,可更多的却是惶惑、不安、恐惧……
他帮了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好事儿,获得了那么多荣誉……他对文工团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金光闪闪的符号。当人们看着这样光芒万丈、找不出缺点的人物时,眼里是狂热的崇拜,可背后,是否也会有压抑的嫉妒呢?
所以当人们陡然发现他原来也不过是个世俗之人、也会有七情六欲时,当人们扒开了原本笼在刘峰身上的光环,当人人称颂的榜样标兵陡然被打回原形、变回一个木匠家的穷小子……原本潜藏在阴暗中的恶意便疯狂地窜了出来,争先抢后地朝他扑过去,将他过去所有的荣光撕得粉碎。
当刘峰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带走、审问,文工团里暗流涌动,所有人共同见证了一场美的破碎。
那一幕戏的画外音说,当时的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失去了什么。
他们失去了心底那一抹最初的纯善,他们失去了那个疯狂而纯真的年代里最可宝贵的东西。
这一幕的象征意味实在太过隐晦、沉重,从那以后他的命运急转直下,就像所有被飞速发展的时代甩落的包袱。
刘峰的个人命运,承载了太多时代的伤痕。
因为生活中曾见到过与刘峰有相似命运的人,所以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才更加感慨,唏嘘。
故事的最后,刘峰能够有何小萍陪在身边,或者说,刘峰能够遇到何小萍,大概是导演或者编剧最大的善意。
2、何小萍
我始终觉得,《芳华》这个故事里,最打动人的不是爱情,而是人生。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也不是男女主角,而是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求生的众人。
所以我虽然敲下了何小萍这几个字,但是这一部分,其实我想说的是刘峰之外的所有人。
演何小萍的女演员是个生面孔,她有一双很黑很黑的眼睛,脸颊上似乎还带着一点婴儿肥,所以我看到她的第一眼,只觉得她脸上有种难得的纯真和稚气。
这气质太过明显,以至于完全掩盖了何小萍这个人应有的性格与气质。
何小萍应该是怎样的呢?
她应该有一点点阴郁。因为她从小便生活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里。若是神经粗些的人倒也罢了,偏偏她性格敏感又纤细,还有一点偏执。为了得到母亲的一个拥抱,她不惜弄病自己,让自己发烧,烧上整整三天,才换来一个晚上的拥抱。
她应该是倔强的。所以当她终于明白自己无法从新家里获得自己深深渴盼的亲情,便想方设法离开家进到了部队里。她宁可给六岁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的父亲写信,也不给拉拔她长大的母亲寄信。她宁可把爱托付给一个从不给自己回信的虚无缥缈的父亲,也不愿意回头去看一看让她失望的母亲。
当然,她最大的特质,应该便是不谙世事的纯真与稚气。只是这样的性格被她深深地隐藏了起来。
因为身边人的冷视与恶意,她的话很少,很少会主动去表达自己。她受了委屈也不知该如何辩解,只有被欺负得狠了才会歇斯底里。在她心里,自己总是很低很低。所以当她喜欢上一个人,可以默默地把他放在心底很多年,那个人即便是失去了一只手,她也觉得他比自己完美。她鼓起所有勇气的告白,不是“我爱你”,而是“你可不可以抱抱我”。
这不是告白,而是祈求。这样的祈求,多么卑微。
何小萍的人生无疑是个悲剧。她爱跳舞,可是整部电影里,她唯一完整地排演过的,只有那一部《沂蒙颂》。那大概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片段,被她深深地熔进了心魂骨血,所以哪怕她疯掉了、忘了全世界,也能在听到那熟悉的音乐时,一个人翩翩起舞,一点一点找回自己失掉的心魂……
我总觉得何小萍还能演得更好的。事实上,我觉得影片的很多细节都可以做得更好。不过,我相信现在拿出来的,已经是冯小刚所能做到的极致了。
刘峰离开文工团的前一天,何小萍去找他。她心神不宁地坐在一张床上,问“这是谁的床”,刘峰漫不经心地答“xx”——就是那个当着全团人的面嫌弃何小萍的家伙!何小萍立马就蹦了起来,然后看着刘峰朝他走了过去。
这个细节我觉得不好。
何小萍当时的第一感觉,应该是恐惧。她当时是要去告白,所以心神不宁,刘峰让她坐、她便想也没想就坐下去了。可没想到那软绵绵的床竟会是个蛇窝!床的主人曾经当着全团所有人的面嘲讽她、羞辱她,她对这个人,心里即便没有恨意,也应该有强烈的负面情绪,当她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坐到了仇人的床上,那一刻应该是有惧怕、有心虚、有后悔……那么强烈的情绪,她无论如何都应该后怕地回头再看一眼那床,然后本能地靠近那个令自己安心的人……女演员表演的动作确实到位了,可是情绪却不对。这女孩儿处理得有些轻佻,让那个弹起来的动作看起来有些可笑,变成了滑稽戏。
还有x丁丁的歌声。x丁丁这个人,有点虚荣,有点白莲花,有点作……这样的人,能唱《英雄赞歌》,可是她亲手扼杀了一个英雄的形象,她又怎么能从心底里理解、认同那种对英雄的赞颂之情呢?她决不可能将这首歌唱得那么深情动人。事实上,电影里女演员的表情确实非常浮夸而脸谱化,与感情饱满、诚挚动人的歌声完全合不到一处。——难道就不能找一个唱得刻板而虚伪的人来假唱吗?真是太违和了喂。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说,越战时陷入沼泽的战士挣扎得太假,x丁丁多年后发福的照片PS技术实在太差……这些细节纵然无关紧要,可总是让我出戏……
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看得出冯小刚对那个年代有很深的感情,他在电影的开场,用相当长的篇幅对文工团的排练、训练、日常进行精雕细刻,力图让那个时代如童话般美好。那时候的文工团就像是一座固若金汤的象牙塔,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就像是大观园中的宝玉黛玉宝钗们……他们天真不谙世事,远离世俗尘嚣。随着故事的推进,这城堡如同沙垒的一般,在人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时,便已经开始一点一点地溃散,到最后战事结束,文工团解散,这座城堡终于彻底崩溃,与旧时代一同湮没在历史的烟云里。
所有人在饭堂里高声合唱《驼铃》的那一刻,多么悲壮。
3、其他
好的电影,或者说好的作品,是可以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因为它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冯小刚的野心很大,他不仅想要讲述那一代人最美的年华,他还想要轻轻地点一点大时代。
刘峰人生的崩坏,乍看似乎是因为x丁丁,可其实,有没有x丁丁,他人生的轨迹都已经注定了。
他是根正苗红的战士,他的心里没有一丁点儿私心。所以抗洪抢险,他冲在前面,弄伤了腰,失去了立身之本的舞蹈技能;领导照顾他,让他去念大学转干,他却憨憨地把机会让给了别人,觉得自己在道具组干着活儿也挺好;他聪明、能干,能修手表会做沙发,可是他在战场上伤了手,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那只灵巧的手被连根斩断……他即便是个绝顶的武林高手,到了这一步,也已经废得差不多了。
所有人生关键节点上的选择,他都没有考虑自己,也没有考虑将来。他的生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滑落着,如江河之倾覆,不可挽回。
你可以说他不够聪明,也可以说他囿于贫苦出身的眼界,甚至可以说他跟不上时代……可是你却不能说,他的选择是错的。人生有千万种可能,可是他的性格却烛照万里,只给他指引了那唯一的路。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灿。他父亲是云南军区副司令,也算是高干子弟,可他在影片的前期,除了招猫逗狗,基本上把自己给完美地隐藏起来了。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他凡事不出头、不张扬,无疑是在保全自己。可一旦风云突变,他便像是潜在池中的金鳞,迎着时代的浪潮青云直上,真正是一遇风云便化龙。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海南,正是整个中国最火热的焦点之一。如今的很多地产大佬,都是那时候在海南淘到了第一桶金。陈灿那时候就已经在海南“谈地皮”了,他的未来,不言而喻。当然,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也坑死了一拨人,但无论如何,那个层面的风波,已经不是刘峰这样的小鱼小虾能够看得到的了。
这部戏里有太多象征意味浓厚的场景,偏偏又都只是轻轻一点,绝不触及筋骨。意味深长。
我记得,冯小刚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已经这把年纪了,也不在乎票房什么的,只想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
放屁。
看完芳华,我最深的感觉还是——冯小刚真是中国最出色的商业电影导演,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