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致生活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你。
现今社会,一些年轻人夸夸其谈,自命清高,并把自己的这种“年少轻狂”的行为作为自己的骄傲。就像电视剧《征服》刘华强说的:“不气盛叫年轻人吗?”这已经成为了一些年轻人引以为傲的资本。
但是这种缺乏底蕴,没有实际经验的的“狂”最后只能让自己哗众取宠。卖弄书本知识,以主观想象去改变客观事实,结果害人害己,贻笑大方。
今天我们要说的赵括和马谡的两个例子足以说明这点。
纸上谈兵的赵括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末期,赵括之父赵奢为赵国名将。公元前270年赵奢曾大破秦军,立下赫赫战功,赐号马服君。
而十年后,秦军大举攻赵,赵国老将廉颇奉命抵抗,因秦军攻势凶猛,廉颇便先避其锋芒,坚守壁垒,伺机而动。
秦军由于劳师远征,又加上地势险要,久攻不下,便使用了反间计。委派间谍散播谣言,说秦军最怕的就是马服君之子赵括,此人为将,秦军必败。
赵王听信谗言,认为廉颇老矣,不能长久御敌,便召回廉颇,委派赵括为拒秦大将。赵括自认为年幼饱读兵书,深知用兵之道,便夸下海口于赵王,说自己定大破秦军。
赵括之母闻讯急忙上书赵王道:“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华而不实,不能灵活运用,其父赵奢在世之时曾说吾子非大将之才,勿以重用。”相国蔺相如也同意赵括之母的看法,认为赵括只懂其父书传的理论,不懂其战场运用的实战玄机,极力反对重用赵括。但是赵王不听劝阻,执意委派赵括为将。
赵括接替廉颇的兵权,来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立即改变了廉颇的战略计划,更换领军大将,照搬兵书上争取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的条文,向秦军发起攻击。
秦将白起假装败走,却派一支急行军绕道赵军后方,断其粮道,团团围困四十多天后,赵军粮草断绝,赵括率兵突围时中箭身亡。赵军四十多万人做了俘虏并被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这便是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之母因有言在先,并未因其子军败被杀。
后人用“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比喻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
言过其实的马谡典出《三国志》,也是后人京戏里演的《失街亭》的故事。
马谡,字幼常,三国时期襄阳宜城人。他好读兵书,才气过人,喜论军事,常夸夸言兵。深得丞相孔明欣赏,并保举马谡在蜀汉军中任参军之职。刘备临终前,曾叮嘱丞相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街亭之役(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地势险要),军中都认为大将魏延、吴壹等有战争经验,该作先锋。丞相孔明不听,却委派三十九岁的马谡前往把守街亭。
史料曾有描述:孔明道:“曹魏欲取街亭,想断我咽喉之路。街亭虽小,关系重大。你虽深通谋略,但街亭没有城郭,又无险阻,防守不易!”马谡言道:“吾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难道还守不住一个街亭?”表示愿以性命担保,并立下军令状。孔明只好答应,并派以谨慎著称的将军王平相助。
马谡领兵来到街亭,察看地势,冷笑道:“丞相多心了。街亭这么偏僻,魏兵怎会前来进犯?”便命令将兵屯于一座小山之上。王平担心屯兵山上会遭敌军围困。马谡又说:“汝见识浅薄。兵法云:‘ 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如魏兵敢来,定片甲不留!”王平劝阻道:“此山是一绝地,如魏兵切断汲水之路,便无法坚守。”马谡生气言道:“兵书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山上断水,便只有死战,一人可当百人用!”马谡越说越得意忘形,“连丞相都常向我请教,汝却不信任于我!”王平只好请求分兵在山下扎一小寨。
魏军大将张郃领兵来到街亭,得知蜀军已先扎下营寨,认为难以取胜。但探得蜀兵屯于山上,街亭大路并无寨棚,便感叹说道:“马谡徒有虚名,才能平庸,孔明重用此人,误事矣!”于是令一步军挡住王平来路,又派兵切断汲水之路。主力大军将马谡围困于山上。
蜀兵被围整整一天,饥渴难忍,人心惶惶。王平所领千人突围后前来救援,但兵寡粮少,只好整顿部队,大擂战鼓,张郃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只能领军徐徐而还。深夜,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坚守不住,便带残部突围下山,逃回祁山,向丞相孔明请罪。战败后蜀军进无所据,只好退军汉中。孔明深悔自己用人有误,但为严明军纪,挥泪斩了马谡。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也被后人常常比喻说话夸张失实。
这两个历史典故足以说明,做人要稳重,为人要低调。远离高谈阔论,吹牛不上税的人,用历史的镜子看清真实的自己,勿做“书呆子”,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用实际行动代替高谈阔论。别让小人得志的“飘”忘记了真实的自己。
致当代心浮气躁轻狂傲慢的人。
此文由小二黑以今说古整理编纂,翻版必究。(参考资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国志》)(配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