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学了这么多,下面来看一则医案。
栗某,女,41岁。8月28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10余年,平素屡发,但较轻,不服药或偶用“抗组胺药”,基本不影响生活、工作。近1月症状较甚,发作性喷嚏,流清涕量多,鼻塞,胸憋,皮肤时发红色斑丘疹,瘙痒明显。近3天咽痛明显,有汗,带多色黄。舌质暗红,舌苔腻色黄白,脉细弦缓。
这个女患者,过敏性鼻炎十多年了,最近一个月发作很厉害,但现在就是最近这三天,嗓子疼得明显,并且带多色黄,舌苔是黄白腻的,这是不是湿热证呢?
证属湿热蕴滞。治以清化湿热为法,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12g、白蔻仁(后下) 6g、生薏苡仁15g、滑石(包煎) 15g、通草3g、黄芩12g、辛夷(包煎) 12g、僵蚕12g、蝉衣9g、葶苈子(包煎) 12g、桔梗12g、鸡内金12g。4剂水煎服。
9月1日二诊:咽痛止,黄带止,鼻塞有好转,仍有发作性喷嚏,清涕量多、汗出畏风。近几日睡眠欠佳。3年来右胁腹部时有坠胀痛感,近几日又有不适。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弦缓。
证属痰阻气滞,营卫不和。治以理气化痰、调和营卫为法,方用温胆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枳积实9g、竹茹9g、生龙牡(同煎)各30g、桂枝12g、赤芍12g、鸡内金12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
由甘露消毒丹转到温胆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上来,这个看起来是不是有点转得太快了呢?为什么要这样转呢?因为最近几天睡眠不好,有汗出,恶风,打喷嚏,流清鼻涕。可能考虑这两个因素。
9月8日三诊:睡眠明显好转,喷嚏、清涕、汗出俱减轻,皮肤瘙痒、起疹不减。近2年来月经后期,经行不畅。本次月经按时而至,经行较畅,周身舒适。看来与前面两次流通气机有关系,温胆汤也是流通气机的,桂枝配赤芍也有流通气机的作用。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细弦缓。
证属寒湿郁滞肌表。治以祛风散寒除湿、调和营卫为法,方用四味羌活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羌活9g、防风9g、生苍术12g、桂枝9g,赤芍12g、生龙、牡(同煎)各30g,、僵蚕12g、蝉衣9g,、滑石(包煎) 18g、鸡内金12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这 主要是针对皮肤瘙痒,起疹不减来考虑的,这个方子是在前面的方子上,把温胆汤换成了四味羌活汤。
9月16日四诊:皮肤瘙痒、起疹已止,凌晨4~5时鼻涕多,其余鼻部症状俱已。现右胁腹坠胀痛感明显。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弦缓。
证属血虚肝寒,寒湿内滞。治以温化寒湿、畅行腑气为法,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2g、桂枝9g、赤芍12g、细辛3g、通草3g、吴茱萸3g、生苍术12g、厚朴9g、葶苈子(包煎) 12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这个病人,其实谈不上治疗有多成功,而临床医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病人一来告诉你,这里难受,那里难受。但是,做为医生就是为病人解决问题,每次述说的主证都不一样,于是,医生只能是方随证转。
我们经常看到,整理出来的医案都是典型的,但实际上临床医生相当多的病例就是这样的。从这个医案来看,看不到主线在哪里。特别是身体不好的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大约就是育龄期和更年期这一段时期的女性患者,身体偏弱,就容易出现这段时间这里难受,那段时间那里难受。碰到这一部分患者,可能我们开药,有时候开药一段时间,反回来看病例本,自己都会觉得奇怪。这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这么开药呢?但,真实的临床就是这样的。
高建忠老师按语:本案有拖沓冗长之嫌,但真实的临床也多如此。本案可以诊断为鼻鼽(过敏性鼻炎),但治疗过程中始终方随证转,核心在证而不在病。每诊所辨之证并不典型,选方用药似缺严谨。但每诊都有一个主要症状影响辨证用方,且每次用方对这一主要症状的疗效较好。
初诊抓住咽痛一症,结合舌苔黄腻,辨为湿热蕴滞,选用甘露消毒丹清化湿热,加用宣降肺气之品。
二诊抓住失眠一症,因睡眠不好可影响到他症的缓解。结合舌苔薄白腻,辨为痰气不畅,选用温胆汤加味行气化痰安神。同时抓住汗出畏风一症,辨为营卫不和,选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和营卫、止虚汗。
三诊抓住皮肤痒疹一症,结合舌苔薄白腻,辨为肌表寒湿证,选用四味羌活汤祛风散寒、除湿止痒。
四诊抓住胁腹胀痛一症,结合舌质淡暗、舌苔薄白,参合前3诊俱有湿邪,辨为血虚肝寒,寒湿内滞,选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温化寒湿、畅行腑气。
前后四诊,脉象始终无明显变化。于理不合,但临证似非少见。
前面三仁汤的案例,那个病人的脉象变化很明显,但是,这个病人的脉象就是不变。于是,临床上有很多病人复诊来了,医生就会问病人吃了药以后有什么变化,但是,有的病人就不说,反而让医生自己摸脉来判断,很多时候,摸得出来的远远多于摸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