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方书上说,三仁汤宜于湿多热少,气机阻滞之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甘露消毒丹宜于湿热并重,疫毒上攻之证。于是,我们把它简化了三仁汤治疗湿多热少,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并重。
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用三仁汤还是用甘露消毒丹,并不是用的原方,经常会做加减。那么,是不是三仁汤加上清热药,就能治疗湿热并病呢?是不是甘露消毒丹减清热药就能治疗湿多热少呢?如果是,两张方剂留一张就够了,另一张方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于是,这种鉴别法,对临床医生无用。
案3:
刘某,男,48岁。2016年11月24日初诊。“感冒”4天。现症见:喷嚏,清涕,说话有鼻音,咽不利,咳嗽,畏风,自汗,大便欠畅。舌质红,舌苔黄白腻,脉弦缓。
我们看看这个病人,是不是三仁汤证?是不是甘露消毒丹证?是不是桂枝汤证?能不能用桂枝汤?是不是小柴胡证?能不能用小柴胡汤?
证属湿热内滞,营卫不和,表里同病。治以内清湿热、外和营卫为法。
桂枝9g、生白芍9g、僵蚕9g、蝉衣9g、苍术12g、厚朴9g、连翘12g、瓜蒌仁12g、牛蒡子12g、炒莱菔子15g、桔梗9g。3剂,水冲服。这个方子看起来是不是开得有点杂乱了。
11月26日二诊:两日服完3剂,周身轻松,畏风、自汗已止,大便较畅,脘腹较前舒适,咳嗽、流涕缓解,尚感咽欠清利,有痰粘感。
转方化痰利咽为法。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枳壳9g、竹茹9g、桔梗9g、全瓜蒌15g、生甘草3g。5剂,水冲服。药后无不适。
本案为湿热之体,外感风寒。外症见喷嚏、清涕、畏风、自汗,极易辨为桂枝汤证。但桂枝汤证舌苔不宜黄白腻。《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舌苔多见黄白腻(本案患者即为“酒客”)。
那么,请问,如果“酒客”得了桂枝汤证怎么办呢?
酒客,内蕴湿热,大便欠畅(腑气不畅)用苍术、厚朴、莱菔子配伍连翘、瓜蒌仁、牛蒡子清湿热、畅腑气。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用桂枝、白芍、僵蚕、蝉衣和营卫、祛风邪。酒客不喜甘,故没用甘草、大枣。
或问:喷嚏、清涕、咳嗽、畏风、自汗为肺表症状,舌苔黄白腻为湿热征象,为什么不辨为三仁汤证呢?
本案湿热病位在中焦,而三仁汤证湿热在上焦。本案湿热为内生,而三仁汤证湿热为外感。喷嚏、清涕、咳嗽、畏风、自汗这些是肺表症状,但实际上,在表的症状要比在肺的症状突出。有时候,不一定非要这么明确,但是,理上就是这样的。
2016年9月7日,一学生发给高老师一则信息:“我一同学,女,32岁。剖腹产后10余天,昨日突然高烧,体温达39.2°C,服用西药白加黑’,体温下降至36.7°C。今日仍发热,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现在体温仍为39.6°C。伴见动则汗出,口苦,小便黄,纳差。剖腹产术口隐隐作痛。舌紫苔白腻略黄,脉数。请老师帮忙开一-处方。谢谢! ”
我们看看这个病人目前的症状:高烧,汗出,口苦,小便黄,纳差,苔白腻略黄,脉数。能不能用三仁汤?能不能用甘露消毒丹?能不能用小柴胡汤?
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9g、炒莱菔子15g、滑石18g、蝉蜕9g、生甘草3g。1剂,水煎服。
这个方子是高老师笔下的小柴胡汤,滑石是从刘河间那里借来的,柴胡、黄芩,半夏,甘草是从张仲景那里借来的。
9月8日高老师收到学生的信息:
老师,昨天我同学喝了老师开的药后体温恢复正常,今天一天没复发。谢谢老师!请问老师,为什么不用三仁汤呢?
尽管舌苔偏腻,但病位不在肺表,在少阳、在中焦,因此不用治疗肺、表的三仁汤方,而用小柴胡汤去温补药加蝉蜕清解少阳,加炒莱菔子、滑石清利中焦。于是大家都很郁闷了,把三仁汤说得那么好,结果又不用三仁汤。我们学某一张方剂的目的,不是要用这一张方剂,首要的目的是不要误用这张方剂,其次才是用这一张方子。
我们宁可学会了不用,也不可以没学会而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