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威廉詹姆斯的观点,自我包括客体我(自我认识的对象)和主体我(进行认识的神秘实体)。心理学对客体我的了解远远多于主体我。
一些跨文化的分析推断,自我的观点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另一些研究对比了不同文化定义自我的方式,例如自我尊重和自我决定方面。
就客体我而言,自我构成了我们知道的或者认为我们知道的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一切,包括陈述性自我知识和程序性自我知识。
陈述性自我包括过自尊,即一个人对于自己价值的看法。自尊过低或过高都会引发问题,这是因为根据利里的社会计量理论,它可以作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有效标志。
心理学家的一些理论认为,一个人对自己心理特征的广泛认识存在于被称为自我图式的结构中,自我图式可以通过s数据或者b数据进行评定。
关于脑损伤个体的案例研究显示,一个人对自我和人格的知觉仍然可以完好无损,即使是创造他的特定记忆都消失。
记忆的一种好方法就是考虑所记内容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记忆的这种效应被称作是自我关联效应。
你对自己能力的看法----你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你将要做的事情。
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会导致抑郁,真实自我和应该自我的差异会导致焦虑。
程序性自我的各方面并不总是能够被意识到的,但是它们仍会通过固有的思维、感觉以及和他人相联系的方式驱动行为。
一个关于程序性自我的理论是关系自我的概念,即一个人和不同种类的人互动的习惯方式。
内隐自我是可以测量的。
有时自我意识也可能无意识的起作用,一些高自我意识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到一些信息的影响,这些信息潜在的与自我有关,但是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影响。内隐的害羞比我们能意识到的害羞对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
像其他程序性知识一样,程序性自我只是通过实践和反馈才能慢慢的改变。
很多理论家认为个体拥有变化的甚至是多重的自我。对自我稳定不变的知觉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指出多重自我的观点会引发哲学问题。
内部观察者及威廉詹姆斯所说的主体我,似乎是跨情境并贯穿一生都保持不变的自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