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海南骑行结束后便期待着这次旅程。而在期末系列deadline的刺激之下,仅仅睡了几个小时便匆匆踏上了旅程,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人
一同去机场的是猫姐、楠楠和亮哥。也是最先熟悉的人。
楠楠是一起去海南的老相识了,应用化学专业。应该是队伍里最小的吧,因为要用我的银行卡兑换货币,加之要跟她一起去取车,给了我一种可以照顾别人的错觉。
猫姐首先carry了全队的食量,真的要感谢猫姐,没有猫姐我都不敢吃那么多……其次要感谢猫姐带我们看电影,冒雨陪我去看津梅栈道。慈母般的关爱令我难以忘怀。
亮哥是队里的颜值担当和玩梗能手。学术交流很愉快。
骆总将广东人的靠谱诠释地淋漓尽致,一路解决了我们的住宿问题。不但陪我去看了龙禅寺,还人生导师一般地给与了我谆谆教诲。聊天能力令我佩服。骆总的游记囊括了我懒得写的很多内容,可以在读这篇七零八落的补充资料之前先浏览一下。
富老师每天早上的春节序曲提升了全队的古典乐鉴赏能力。
没有路铭,这次就无法成行了。感谢路铭提供了这个机会~
鸡翅是在海南就帮我这个小白修了两次车的救命恩人。再次同行,展现出的广东人的靠谱也令我佩服。不厌其烦的提醒我各种问题真的令我感动。
当然,路上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
“一个人可以吃的很饱,但是一群人可以吃得很香”,正是各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让这次旅行真的愉快。
路
华信航空的登机牌真好看,尤其是logo部分,如钞票上的印刷一样精致。飞机餐也很精致,甚至提供了塑料茶杯。
第一天晚上就去了宁夏夜市,第二天早上就是去台北故宫。看展好累,看完就忘……镂雕象牙龙纹套球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不但工艺精巧,而且花纹不显俗气,也是照片难以表现的,感到看到了它而没看到翡翠白菜并不可惜。
下午,和楠楠骆慧一并去租车,捷运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那么热心地)告诉我们自行车只能搭到回龙站,于是在雨夜我们三人翻了一座山骑了40公里才到桃园,实为狼狈。一路上那叫一个饿,又冷又饿,多次暗示,两位女士都没有要吃饭的意思。好在夜里11点到了桃园,大部队还在等着我们,遂大吃一顿。
从桃园算是正式出发。之后便是无雨的天气了。
路上其实是很无脑的状态,有的时候放放歌听,没有音乐也不错。出于安全考虑基本就没有照片了。
如果看看地图就会发现,西部几乎是城市连着城市,红绿灯很多,生怕违反交规被抓起来,几个红灯就让我们队伍中有人走散,三天过后大家就心灰意冷,遂决定在高雄搭火车到花莲。
其实我个人感觉玩比骑车更累,高雄一天,早上是大东文化艺术中心,下午到了卫武营,然后到了中山大学,大太阳晒得我精疲力尽,直到最后没有踏板的电瓶车几乎把我累垮。
驳二艺术特区可能是去的有点晚,很多小店铺都关门了,没能体会到精髓。草草浏览之。不过港口边的日落算是很美了。
晚上踏上自行车,竟然觉得有些轻松,自己去看了高雄图书馆。
从高雄坐车到垦丁玩,两天一夜。虽然同伴都很期待垦丁,但是我莫名其妙的好累好累。
又是坐电瓶车,累到我总是下了电瓶车想不起来摘头盔,戴着头盔在各大景点游玩。
关山看日落是令人失望的,太阳慢慢地躲进了云里。不过等待的过程还是很美妙,慢慢地浪费时间果然很浪漫。
第二天又是在海边坐电瓶车,差点没给吹傻。
继续在国家公园游玩,还有最南端。中午吃完饭,到车上所有人呼呼大睡,直到被司机的“天亮了天亮了”(拟音,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啥)喊醒。突然发现手机掉了,多亏路铭眼尖,帮我找到了。好几个同伴帮我打电话找手机真的蛮感动。
晚上对网吧没兴趣的我和骆慧夜游爱河,到了爱河边感觉有些冷清啊,又搭捷运到“爱河之心”,到了以后发现其实是两个街心公园,还在维修,水质也不行,大失所望。
跟骆慧返回住处找酒喝,到了青旅老板娘推荐的酒吧,却发现酒吧小门紧锁,骑着机车的服务员告诉我们调酒师身体不舒服。好在那个服务员小姐姐很好看,似乎也没觉得白跑一趟。
从高雄就搭火车啦。高雄车站和卫武营艺术中心一样是法兰馨·侯班的Mecanoo事务所设计。地下化运营是我头一次见到。
车站给我们定错了票,一上车就被告知中间要换车头,自行车要拿下去,好在帮我们联系了中途车站,协助我们改签区间车。火车旅行也很有有意思,路途的海岸景色值得一看。
沿途的车站各有特色,也是搭乘区间车的一大乐趣之所在。
清水断崖是整个旅途最为精华的部分,出于安全原因,又没有什么好的照片。
陡峭的山壁和悬崖其实并不显得危险,让我心惊胆战的还是在隧道中穿行时,身边呼啸而过的卡车,和卡车在身后时发出的轰轰声。在卡车和路缘之间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可供穿行,生怕出了闪失被卷入硕大的车轮。中途还遇到了落石,看到了呼啸而过的救护车,不了解情况的我们在工作人员的训斥下迅速地穿过落石地段,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约莫一般的路程在海边,一半则是在山上。盘山路其实骑起来也蛮爽,总觉得上坡其实没有下坡多,咬着牙向上其实比起伏路要好一些,不至于觉得只是磨人。可能在这里也经过了我骑过的最长的下坡,一年中难得有愉悦的时刻,这算是一个。
最后一天宜兰到高雄,便是磨人的起伏路。最后又是火车坐回台北。
回台北之后一天去了信义商圈,看了皇后乐队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晚上又去看了台大周边的二手书店。第二天去淡水还车,拜访了农禅寺,晚上逛西门町、西门红楼(采购纪念品)。第三天主要去了台北市立美术馆。最后一天在北投游玩。
在北投先是在图书馆稍事休息,然后看了温泉博物馆,向下是地热谷。之后体验了一下最为古老的大众汤池——泷乃汤。如果说温泉博物馆很像我们的洗浴中心的话,泷乃汤就像是小澡堂了。水很烫,大多是中年人。有一壮汉坐在水池旁呈弥勒佛状,双眼紧闭,时不时浇一盆水灾身上。我在里面泡得实在受不了,又只好按照规矩,泡五分钟,起来休息一会,如此往复三次算是结束了这神奇的体验。出来大吃一碗面。晚上又到台大迅速的转了一圈,回到住处。
食
夜市小吃是一大特色,还有支付宝的优惠,不用花什么钱就可以吃到很多。可惜现在一些事物的名字已经记不清了。
到达桃园之后的深夜正餐,硬是吃了一碗饭一碗粥一碗面。
早前我一直以为蚵仔煎是一种煎炸的生蚝。然而到了才发现是生蚝蛋饼。台湾很多小吃都给我一种用料还行,但是味道总是显得有点寡淡了。
临行前也被安利了一波烤虾,可以说是最坑的食物,又辣又咸,吃到嘴唇脱水。
第一次使用马蜂窝找到的饭店——老店柏弘肉燥。当地的评分几乎都能反映真实水准。确实好吃,鸡翅赞不绝口。
垦丁这家海鲜很便宜。(可能每一家都很便宜)后悔没多吃点100台币一份的生鱼片。
火车便当是争议较大的食物。我可能是预先吃了网上的安利,感觉很满意。鸡排是先炸后卤的,下面的类似蟹柳的东西很不错,简直舍不得吃。蔬菜也蛮新鲜,腌黄瓜水平也不错。价格大约20人民币左右。
在清水断崖中间的南澳,建华冰店是一家网红甜点店。老板娘贴心地提醒我先拍照后拌开吃。冰其实就是沙冰,上面的鸡蛋的吃法大概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口味个人感觉一般,但是大热天吃起来还是蛮爽的。
所谓的肉圆其实是一碗肉和芋圆粉丝之类的混合。在基隆夜市旁的春美肉圆口味不错。
台北西门町一带有多家牛肉面馆。第一天大队伍就去了这家建宏牛肉面,回到台北又要吃。桌上红色的牛油是精华,虽然价格在20人民币一碗左右,但是肉的量却是大陆的3-4倍,只能用肉比面多来形容。但是汤头其实乏善可陈,面的口味一般。后来发现孤独星球上推荐的是不远处的富宏牛肉面。去吃了以后发现大同小异,优越之处在于一碗面赠送一杯可乐。
离台北市立美术馆一小段路的上引水产,外面其貌平平,里面却是饕客的天堂。我身上现金不够,只得少吃一点。可能精华在于葡萄酒配生蚝,和二楼的海鲜火锅之类。特点在于没有座位,全部站着吃,类似海鲜市场和排挡的结合。很多是一家人一起来的。不是宴请宾客的地方,纯粹为了满足顾客食欲而存在。
在泷乃汤泡完温泉之后,比较出名的满客屋拉面不幸处于下午休息时段。看到平分相当的满来温泉拉面,不吃也得吃了。点了一份温泉蛋和一碗最为豪华的泡菜什锦拉面,其实我不知道什锦就是海鲜,量很足。温泉蛋是此前没吃过的,着实惊讶于能把蛋做的这么好吃。
台大的小木屋松饼也是名声在外,就是等待时间太长,大约等了40分钟,口味不错,分量也很足,噎的直打嗝。
青蛙撞奶其实就是黑糖珍珠撞奶,因为珍珠很像蝌蚪而得名吧。排了一个不长不短的队之后,店员会以流水线作业的形式极速做出来,让我快走。着实比一芳的好喝不少。一来是粉圆和黑糖几乎融为一体,不再呈现颗粒状,二来是牛奶是冰的,与下面的热的黑糖结合,交界处很好喝。
筑
初印象
对台湾建筑的印象从抵达后乘坐的机场捷运上开始。
映入眼帘的是大面积的绿色,矮趴趴的房屋穿插其中。其实在卫星图当中也能看得出,城市和农村的界线并不明显,有些人将其视作“大农村”,但若是将城市和农村同等的看待,这其实是一种“非城非乡”的格局。
我们在机场线的台北车站下车,台北车站内部空间极大,步行距离较长,可能是其作为机场配套设施的缘故。墙面用玻璃也是台湾常见的做法。顶面的装饰夺人眼球。后来在维基百科看到应是日本建筑师槙文彦的设计。在上方计划建造“台北双子星”两座摩天楼,而现在已经转由MVRDV接手。外面看起来比较简单,类似白色铁皮的厂房。
晚上登上象山,俯瞰台北。此前一直觉得不好看的101在整个天际线当中显得十分和谐,与一旁的南山广场形成了天际线的高潮和余波。
东海大学
于台中夜游东海大学,穿过茫茫夜色中的校园大道,路过女生宿舍、路边的学院,穿过小桥流水,正当目光被一旁新建的教学楼(人文大楼)吸引时,路思义教堂倏地出现在了一旁的树影之中。其实比我想象中大了不少。幸运之处在于夜景的灯光考虑十分周全,草坪上四盏大灯照亮了轮廓,饰面上的黄色瓷砖的纹路也清晰可见,倾斜交织的纹理显示出了设计与建造的精细。
爬到人文大楼的露台上,小教堂的外形也让人觉得巧妙而动人。后来在书上看到这其实是陈其宽主导的设计,贝聿铭在其他作品中从未使用过原创的形态,而是会使用已经流行的形式,小教堂也只是看过照片点头表示同意而已。
晚上内部的照明也被开启,极大地照顾了夜里被挡在门外的游客。缝隙中透出光也让建筑物得以凸显。内部的结构亦令人惊叹,难以想象在当时就有完成这样的结构设计的能力。
大学的校舍是依照书院的形制排布,是台湾早期传统与现代建筑结合的探索。有别于书院的一进一进院落,这里的每个学院就是一个三合院,单独存在于路旁。晚上照片看不大清,但是诸如底层架空之类的现代建筑语汇依稀可见。台湾起初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并不深入,这也带来了创作的自由。
高雄捷运美丽岛站
到高雄之前就了解到了美丽岛站。但是没想到竟然是高松伸的作品。之前对高松伸了解也不多,只知道他没有什么理论,在日本创作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未来派建筑,在网上他的一言不发只放幻灯片的演讲也让这个名字印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原来他在台湾也有开展业务,并且创作理念也有所转向,更加强调建筑与当地环境的结合。在美丽岛站当中,似乎也能看到早期高松伸的未来主义倾向——彩色的灯柱、大量不锈钢,想来应该是运用自如了。钢板形成的波浪形吊顶也值得一提。
地铁站的入口是另一个设计的亮点,钢结构覆玻璃的双曲面、黄铜色的反光板都让车站带上了一种日本风味的未来感。
大东文化艺术中心
四座场馆在我们到达之时只有图书馆开放。藏书的丰富、精深与时效性都令人羡慕不已。
本案借由一系列由薄膜覆盖的开放空间序列,串联凤山区历史核心区、百榕园、以及凤山溪。此一开放空间乃由三座主要量体之间的中介空间所形成。半户外薄膜屋顶创造了阴凉的微气候,适合太极、土风舞、球赛转播或歌仔戏等各式活动使用。屋顶造型考量到各种天候状况,诸如台风、骤雨及夏季高温。屋顶的大开口允许雨水进入下方的景观水池;地表热气亦可由此处上升,附带引导新鲜气流发生。分别以木饰板及冲孔铁板批复的800席多功能演艺厅与小型音乐排练室,为本案最主要的使用空间。演艺厅设计成一个包被于X型清水混凝土立面中的木盒,成为半户外空间各方向的视觉及空间焦点。全案立面为同质的X主题,并借由微妙的密度变化暗示内含的空间使用。(维基百科)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巨大的异形结构在各个城市已经比比皆是。卫武营的精彩之处在于曲面的外形内部也有巨大的流动空间。
“时光长廊”中展示了大量的模型,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有着极好的教育效果。
主体建筑由荷兰建筑师法兰馨·侯班设计,包含四个室内表演厅院,分别为2260席座位的歌剧院、2000席座位的音乐厅、1254席座位的戏剧院与470席座位的表演厅,南侧设有户外剧场,与都会公园中央草坪连结,预计可容纳3万人欣赏户外演出活动。音乐厅设置拥有9085支发音管的管风琴,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管风琴,由德国克莱斯公司打造。(维基百科)
高雄市立图书馆
晚上独自一人匆匆看了一眼高雄市立图书馆总馆,似乎有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的影子,但又只是几个电梯间周围采用了类似的结构(据官网:这叫做挫屈束制斜撐(又稱韌性斜撐構材,簡稱BRB))。体量是惊人的。蓝色灯光在镜头下有一种夜店的感觉。方盒子的外表下是特殊的结构形式、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官网有更多详尽介绍。
各处细部设计也很精细。
馆内有一个赠书的小区域,各种人士将书包起来,不透露书名,写上推荐语,甚是有趣。
宜兰 维管束计划
有关黄声远的宜兰的实践,我是早就有所听闻,心向往之了。按赖德霖教授的说法,是一种“诗情画意”的中国建筑。其轻松自在的造型更是深得我心,是难得让我感到心安理得的现代建筑。
抵达宜兰的傍晚,本以为可以赶去西堤屋桥看日落,可以没能赶上。下了火车便先看到了丢丢当森林。
所谓“维管束”就是用建筑物、构筑物将城市中各个孤立的部分串联起来,起到“维管束”的作用,让宜兰这片大叶子生长的更好。车站与丢丢当森林,旁边的几米公园同属《第二维管束》,与丢丢当森林相同式样的走廊径直伸入了车站的雨棚下。
计程车停靠站也与丢丢当森林样式相同。
宜兰市区不大,吃完饭虽然飘起了雨,但是《第一维管束》的津梅栈道即使是走路去也在可以接受的距离。
首先见到的是宜兰社服馆。(又是晚上拍照,很不好拍)圣诞和春节的中间,节日气氛很浓。巨大的圣诞树彩灯继电器发出的“哒、哒、哒”的声音很有感觉。
从二楼即有步道通往津梅栈道,晚上大部分楼层都锁上了,好在这一部分是开敞的。
这里要感谢陪我去的猫姐。此时雨已经不小了,栈道还是有些矮,宽度勉强可以两人并行。栈道的大部分都悬挂在桥身的一侧,但是有两个向对侧延伸的活动平台,上面有健身器材,都在昏暗的灯光下被情侣占据。
之前吃了赖德霖教授的安利,他引用了秦观的《满庭芳》来解释津梅栈道当中的诗意。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最后的“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就是这个序列的高潮——西堤屋桥,本希望可以于其上在宜兰的雨雾中等待日落,可惜到晚了,而且铁门紧锁,只有8:00-17:00开放。
地面的做法也挺有意思,猫姐称赞不已。网上有其他文章,有更清楚的照片,也比我拍的全面的多,我这些就作为不得已晚上游玩的参考吧。
台北农禅寺·水月道场
走路游玩的流线其实和开车是不一样的。停车场在上图的左边,走路是从右边进来。
侧立面标志性的柱子也抢人眼球。
其实给我感觉像是一个快题方案……尤其是主体部分。关于它的很多资料都在读库出品的《农禅寺:水月》里。之前受到误导以为墙上的心经是水刀切割的混凝土板,看到其他资料才发现是轻薄的GRC(其实也是混凝土板)。
网上、书中都有的我就不多赘述了,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寺庙中心中与僧侣的虔诚,尤其是大殿当中(平时不许拍照),进门就有信众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
二是各处细节的精致,外观简单的僧舍其实内部也颇为丰富,但是不给进也不给拍照。
三是往来游客的吵闹,在大殿外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景象,很多人在拍照,竟然还有拍毕业照的(大概有清水混凝土墙的地方都难逃此命运吧)。
停车场的另一侧是农田,草地与二三个闲适的老人。陪我前往的骆总受不了大殿念经的声音,临走前到另一边望一眼,远山的轮廓真是梦幻啊。
台北市立美术馆
走进去就踩上了艺术品——一面硕大的镜子,工作人员急忙把我赶了下来,拿着手上的抹布擦拭。原来是为了倒映上方悬挂的树。到这里就是不用付费可以看到的全部了。通票30台币,可以一天内无限次进入。
这个作品我也忘了叫什么,大致是在一个黑房间以数据可视化的形式放置了很多的地球仪,每个还附有二维码可以查看简介。房间本身的视觉效果也很有趣。
整个美术馆几乎都被一个探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界线的大展覆盖。(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不知不觉,美术馆现代的风格也让我感到心安了,梁柱上的倒角似乎赋予了它们温暖的感觉。
来到这里最初的目的其实是看重建的建国南路自宅,没想到美术馆本身也非常值得一看。(它曾经在课堂上出现过,却又只有一个印象,怎么都找不到是哪个,没想到临走之前突然就重识了它)在美术馆加建的部分,有一个“最佳观看点”(上图),可以对照玻璃上的总平面俯瞰王大闳自宅。
自宅处有一个老先生,起初认为是美术馆工作人员(十分严肃),被告知三点整有导览。正好离三点只有十几分钟了,转悠了一会,他又告诉我他是这里的志愿者,是一名退休的医生,可惜我未能记住他的名字。三点到了,又来了两个听众,粉彩画家杨雪梅和她的一位朋友。寥寥三人,导览便开始了。
关于建国南路自宅的可以说的实在太多,网上也有各种详尽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光是视频就可以把它里里外外看个遍,我就不多赘述了。但是导览的老先生对它的了解程度实在令我惊叹,似乎是一直随着徐明松教授一起将它建起来的一样,各种细节了如指掌。那位杨老师也教授艺术史,同样兴致勃勃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趟下来只得感叹自己实在是幸运。
出来以后在7-11找厕所不得,被告知要去对面上,没想到对面花博园的厕所也很惊艳,值得一看。
北投图书馆
北投图书馆的特色就是绿色节能,馆中环境很舒适。有专门的区域对各种绿建技术进行介绍,可见他们对大众的教育的重视。可能是由于喜欢拍照的人太多,在内部拍照需要提交申请,申请后也不能拍人。
北投温泉博物馆
温泉博物馆是由日占时期的大众汤屋改建而成。里面也是由志工提供服务。制作的影像片《心聲 ‧ 新生-北投溫泉博物館再發現》非常精良,里面插画风格的动画制作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公众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其实和我们的澡堂很像,在下面泡温泉,在上面吃饭,吹风看风景。我是第一次见到榻榻米,在上面躺着确实蛮舒服,很晒的天气这里也很凉爽。
台湾大学
台大是最后草草浏览的。天色暗了下去,未能细细品味。
后记
车协各位一路带来的欢乐真的是难得的(可能因为是玩所以不会有什么矛盾),骑行的乐趣一定程度上让我领悟到了活在当下的意义,因为那时光确实是愉快的,想要回忆却只是零星片段。对于建筑的草草浏览,更让我相信建筑的品质是由自由而有想象力的创作、完善的施工、精细考虑的功能综合而成的。是这段旅程让我又有了一点面对下学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