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对美的认识与审美情操的培养
——读《帕夫雷什中学》第七章第一节
本小节小结:在这一小节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了他们学校的孩子们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中到用野,森林,草场上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耳闻目染,观察感受大自然的声音、色彩、形状的变化。秋天,观赏嫣红的果实、一从从野蔷薇,苹果树的枯枝,受寒侵袭的西红柿;冬日的暴风雪,屋檐下的冰柱:春天的额第一声蛙鸣,第一只蝴蝶,第一群家燕,新出十的嫩草、初绽的嫩芽:夏日里各种色彩、蜜蜂的嗡嗡飞舞,滚滚的麦浪、小麦成熟,向日萃开花在一只之中观察朝雷、晚雷、星辰、峦的变化;聆听草中的鸣叫、牛羊的啼叫、鸟儿的啼啭:拖拉机的轰鸣,女生架锅煮饭、男生拾柴提水,在林间空地上休息。
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观赏美、倾听美,感受美,“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情操的培养,都从感受和认识美开始。"这是审美教育的开始,是审美素养的核心。
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看到美,感受美,巡游美的世界。从理智上和情感上认识美,确定美,积极感知美。在这个过程中,生发出对美的事物。一切有生之物的爱抚、关切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还给孩子们朗读伟大的艺术品,朗读赞美自然景色的文艺作品,并选择与艺术家所描写的景致相近的环境读作品,使他们更好地领略其中的韵味和芳香。通过语言更加深切地感受自然美的微细色彩。同时给学生选配供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去朗读的作品,培养对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使语言渗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思维工具。
我觉得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斯基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有点类似。他在本章第三节《美和美的创造》中写道:“学生的审美感受愈深刻细致,他就愈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多学生都记日记。日记中的记载,是创作要求的最鲜明的例证。这种要求应当予以发展。不只是作家而是每个有文化教养的人,都应当会用语言进行创作,会用艺术形象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这种能力愈发展,人的审美素养和一般文化素养就愈高,情感就愈细腻,感受就愈深切,对新的艺术品的审美感受就愈鲜明。所以我们非常重视作文这种书面的创作活动。进行习作一-这不仅是语言的发展,而且也是情感的自我培养。这项工作是从孩子接触大自然做起的。去到美的世界游览之际,我们向孩子揭示十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它们都是由人民注入每个词语和世代精心相传的精神财富。”
学生在大自然中获得的美的感受越真切,大自然的美越是深入学生精神世界,他的文化素养就越高,情感就愈细腻。这样看来,对美的认识与情操的培养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