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庚戌代宗大历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岁。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时属江涨,泊方田绎,半旬不得食。聂令驰书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别亲友,溯湘而下,将出沔鄂,由襄阳转洛阳迻逦归长安。冬,竟以寓卒于潭岳间,旅殡岳阳
直至今日,关于杜甫的死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撑死的,饿死的,胀死的,中毒死的,淹死的,病死的。
杜甫是汉族人,字子美,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幼年就失去母亲,父亲外出做官,他被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中,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岁开始作诗,与李白合称“李杜”,即“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是“小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在宛华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写到——公元770年,杜甫在岳阳遭遇洪水,被迫将船停在驿所。此时他已断了粮。几天后,这位伟大的诗人死在船上,年仅59岁。杜甫死后,因家人无钱安葬,只好旅殡于岳阳。
“断了粮...死在船上”这样的说法会让人认为他是饿死的。 当然,有人说他病死在船上,也有人说他淹死在水里......
李白的死和杜甫的死一直是个谜团,种种猜测他们的死因不是不敬,而恰恰是对他们的认可和敬仰。
在莫砺锋、童强著的《杜甫传》中写:“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
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记载:“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杜甫)不知落于何处。”意为杜甫是落水淹死。
郭沫若晚年的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也指出:杜甫嗜酒和死于牛肉白酒。这和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杜甫“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令(聂县令)尝馈牛炙白酒,(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不谋而合,意为吃东西导致的死亡,如暴饮暴食。
虽然《明皇杂录》多为虚构故事,但这则说法在《新唐书》和《旧唐史》等正史中 观点一致,说是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现代医学认为,暴饮暴食酒肉是极易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的,重症者可致死亡。
老杜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也没忘记用诗歌去呐喊,赢得了万世的称颂。年轻时代的他是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虽然洛阳应试没有考中,远大的政治抱负屡试不爽,也没能磨灭他的才华。寄居长安的十年里,是唐朝由盛到衰急剧转变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使他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诗人。他就这样死了吗?
《旧唐书》、《新唐书》本传都说,杜甫是因为吃了太多牛肉,饮了太多白酒而亡。
《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新唐书》记载更为详细:“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其时杜甫人在耒阳,遇见洪水,多日没有进食,后来县令以烤肉、白酒款待,大醉后当晚就死了!
根据元稹所撰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等语看来,杜甫又彷佛是衰老而死的。
有人说:洪水易引发瘟疫,牛肉生菌食物中毒很有可能。“炙”为烧、烤之意,若因吃变质烤牛肉而死,那么以肉毒杆菌致死的可能性为最大,医学家们认为,2.5克肉毒杆菌毒素即可毒死上百万人,晚年杜甫身体欠佳,这个有可能,酒精急性中毒也不无可能。
杜甫就餐当晚死亡,必然是吃牛肉喝白酒带来的后果。县令是仰慕杜甫派人送酒菜,不太可能故意毒害。在得到烤牛肉和一坛白酒后的杜甫若急着就食,导致急性胃扩张, 胃内大量积气和积液,脱水和尿闭后不及时处理,也很容易死亡。就是说胀气而死。
不管是入食胀死,还是食物中毒,都是饥饿造成的,这让人很难解接受杜甫饿死的事实。若是县令下毒更难以接受。
也有人说杜甫是病死,因有人对其诗深入研究后发现,杜甫生前患有严重的消渴症——糖尿病,正是这个“甜蜜杀手”夺走了杜甫的生命。
他的死和李白醉后水中探月之死的故事是同样地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冯至先生《杜甫传》最后一章,说他在衡州,计划南下郴州,因为他的舅父崔伟在郴州任录事参军。溯着郴水入耒阳县境,遇见江水大涨,停泊在方田驿,五天得不到食物。耒阳县令聂某得知消息,写信问候并送来酒肉。接受了赠品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感谢聂县令。但是水势不退无法前进,不能当面把这首诗交给聂县令,只好掉转船头,又回衡州北上。等到水落了,聂县令派人寻找杜甫,却再也找不到杜甫的踪迹,他以为杜甫必定是在水涨时被水淹死了,为了纪念这个诗人,在耒阳县北不远的地方给他建立了一座空坟。
猜测老杜之死,后人还在继续。看着种种有理有据的说法,唏嘘后人不断的求真和探索,也即明白了,杜甫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