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铜在这本书讲了很多精彩的论点。我具体说三点印象最深刻的,再简要说三点觉得很有道理的观点。
第一点,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有一个框架,叫做“能力嫁接”。说的是美国有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叫罗伯特.朗。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去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工作了几年之后,他突然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从幼年起就非常热爱的折纸艺术中,其实那时他已经是一位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一件作品可以卖几万美元,作品的复杂和精美程度甚至超过了一直以来在这一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日本折纸家。
他是如何从一位物理学家变成一名折纸艺术家,把儿时的爱好就会变成自己的职业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从没有舍弃过自己的爱好,一直在业余时间探索折纸艺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发现一件复杂的折纸作品需要借助数学工具分析才能完成,所以他就把他的数学能力嫁接到了折纸这个领域,凭借他强大的数学功底,历经多年尝试,他终于成为了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
从这个角度展开思考。我以后想开”玩粘土学唐诗”的微课。现在市面上所有的粘土书,都是仅有图片和步骤,没有精确到克数。所有的粘土作品分量的拿捏,都是凭个人的感觉,这很不精确,导致做出来的粘土作品比例失调,看上去总是不像图片那么生动。如果有一本书可以克来计量作品每部分的重量,指导人们制作粘土作品,一定能够做出还原度更高的作品。
第二点,如何开始做一件很看上去很难的事儿。美国作家安.拉莫特在写小说之余也教别人写作,在每一届写作班上,他都会讲一个影响他一生的童年故事。30年前的一天,安十岁的哥哥正为明天无法交上一份作业而苦恼,这份作业是一篇有关鸟类的报告,三个月前就已经布置,可是直到截止日的前一天,他都不知道该怎样动笔。这时他们的作家父亲走过来,坐在他的身边,对他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是的,当你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开写好了,哪怕只有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哪怕写得很糟糕都没有关系,只要开始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只要你写得出来,不管现在有多差,你都还有机会把它改好。
坦白说,今天我写读书笔记不太有感觉,我也很苦恼,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切入写我的读书笔记。但是我想,大不了我就从书中截取三个感兴趣的点,然后把把每一个点当中我感兴趣的文字读出来就好了。
事实上当我这么做了之后,我每读一个点,并且阐述这个点讲的一个小故事之后,我总会有一些新的思路迸发出来。
第三点讲如何读书。
金克木先生是解码界的行家里手,他曾写道,“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然后他笔锋一转,又说:“现在比以前还多了一点,却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读书中无字的地方,并有着地方还多些,古人和外国人和现代人做出的好像都不会把话说完说尽的,不是说他们‘惜墨如金’,而是说他们无论有意无意都说不尽要说的话,越是啰嗦废话多,越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是还没有说出来,那只说几句话的就更是话里有话了,所以我就连自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谈了不少话,不在这里,而在空白里,似乎有位古人说过,‘当于无字处求之,’完全没有字的书,除图画册和录音带外,我还未读过没有空白的书,也没见过,所以还是得连字带空白一起读。“”
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就可归为深度学习的方法了,不仅如此,这种读空白的方法,金克木不仅用于读书之中,而且用”读人“、”读物“,即所谓三读,这样一来,世间就无一处不是学问了。
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读书要读空白。因为我们往往说。很多人说话总是有言外之意。我们一定要从他说的表面的话中,探究他思想的深意。
除了以上这三点,我还对以下几点非常感兴趣。
一是大脑需要断舍离。
二是如何简洁的写作。
三是白日梦是件好事儿。每天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笔记上,写三页东西。可以没有主题,随便写什么都可以,因为刚起床时我们的监控者可能还没有完全睡醒,这时候就可以完全依据我们的内心想法去写,把潜伏在潜意识里的想法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