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再读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有点上头,绝不是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以治病的一味烈药。书中青年遭遇的情况仿佛真实的就是生活中不知所措的我们,而哲人听罢青年的挠骚问题反驳不罢休,并没有随意评判他的对错,而是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今天再次观看这场人生幸福寻觅的辩论赛,你来我往,不亚于《奇葩说》(脑补哲人似蔡康永),虽最初也如青年般不能全盘接受哲人的观点,但最后读完也会迸发Wows, 昨日浅尝辄止,其实是回避了如青年所苦恼和问题,读罢也如青年般,虽时而略略不爽,但放放,会心之笑之余,那些颠覆性的认知会让我们解“人生”这个大难题多些勇气和角度。
👑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去赋予经历的意义。”(目的论)
文中谈到:当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伤害时,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引起了现在的不幸(原因论)
而阿德勒心理学却否定了心理创伤的存在,强调“我”的力量——人生的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里,人生决定于此刻,而非过去。
创伤是客观的,人生却是主观的,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现在。
➡️ 比如因为我不喜欢我的数学老师,所以数学一直不太好; 比如我总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因为他总是很叛逆不听话。
潜意识里我们习惯从事件中寻找失败的原因,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我们就会停滞不前。实际上是我不爱学习数学,把原因归结到老师身上,这样我就好受很多。我拿孩子束手无策,负面情绪可以震慑孩子,来让他配合我,用发脾气这种方式就能更好的保护我自己。
事实上,我们需要从因果论切换到目的论,这样把焦点聚集到想要解决的问题中,去想办法,直面烦恼需要多些勇气。
👑“人既不应该表扬,也不应该批评” —— 不论表扬还是批评,背后都隐藏着一层含义——操纵和评价(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 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我们可以鼓励、帮助别人,却不可以干涉别人。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课题分离(昨日已提及不再重复,关键在于实践,能区分是谁的课题,是否能管住评判的心,但并非对他人和世界佛系)
👑 严厉批判 “赏罚教育”
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 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 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 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 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 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Wow,读到这段,心微微一颤,自己不每天在亲子关系中践行“赏罚教育的践行者”么?制定孩子学习生活行为规范表,给予“阅读小达人”的奖牌等等,用到得心应手,孩子的行为习惯确实得到了约束,但每天最内心确是会数榜单上的小星星✨,多了开心,少了会讨价还价,而不理解为何这么做,今天还好安利了这背后的意义,以后也会多强调事情本身的意义和好处。(正面教育)
放大到成人的世界,喜赏也是大多数人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的事实,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 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Wow,初读这句,心里如青年般“easy said than done”,但🙄️后,消除痛苦让烦恼飞走,那还是得分清彼此的课题。
👑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此处的信赖和贡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是为了换取他人的认可,而是自己价值感的体现,因为贡献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把对自己的执著 (self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 觉。
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 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读到这里,W再次蹦出。
一个人拥有多么幸福自由的人生,不是能力有多强,而是有多大程度面对现实,具备逆流而上的勇气。
自由,是不再寻求认可,是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