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包装
1.书名
书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主题: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2.上架建议类别
G78-49
3.作者
[美] 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均为亲子沟通专家,另有书籍《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
4.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5.印次和印数
2013年10月第1班第2次印刷(本书销售量超过300完本,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
二、看整体(目录+序)
1.目录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代替惩罚的方法
鼓励孩子自立
学会赞赏孩子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融会贯通
目录猜测:看起来这是从基础开始逐渐升级的顺序,先解放孩子再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好像也是一个家长成长的过程。
2.目的
彼此相爱,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
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
体谅他人的感受
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愤怒和烦躁
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
让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
3.目标
提供给家长们经验和方法自学“如何与孩子沟通”地技巧,个性化分享个人经历、回答共性问题、小故事和新观念。寻找肯定个人尊严和人性的亲子沟通方法,包含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原则、小贴士,帮助家长们循序渐进学习。提供一种建立在平等互爱、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
4.受众
家长、教师、学校负责人、医疗机构、青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
三、看细节
本书的序言和致谢后专门有关于“如何阅读本书”的说明,建议读法为先浏览漫画阅读→加入练习→练习时写下答案→慢慢读、读一章演练一周。本书销售量超过300完本,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书前后有许多阅读推荐,甚至还有译者解读。
四、下判断
值得先粗略读,再仔细读。这本书的实用性比较强,不是看完就能学会的,甚至也需要刻意练习。学会“好好说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五、粗阅读
(一)收获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一个词:共情——这是交流的开端。
要用心、全神贯注地听,不要一心两用,谁都不愿意听的人心不在焉。
用“嗯”“哦”“这样啊”等词回应,不要提问、责怪、建议,孩子会有自己的思路,会在叙述中尝试给出解决方法,不要打断。
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认可”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可以有感受!家长经常努力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而不是理解孩子。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不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否定情绪本身,家长要先看到情绪,再对事,不对人,成人听到孩子的话,容易从事情上去批判“你这样做不对”,甚至上升到“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孩子并不是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没有”,只希望被理解渴望的心情。
其他还有一些,比如:即使是共情也要注意表达,不是说简单的重复孩子的话,也不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述”孩子的情绪,而是真正去站在孩子的视角和立场去替他/她说出他/她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用“描述”,而不用“评价”,描述你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孩子知道怎么做,被指出做错反而有抵触情绪。
用“提示”,而不用“谴责”,陈述一个提示的事实,孩子知道怎么做,用不着非要威胁。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对孩子而言,越简短的用词越有效越明确。
说出你的感受,明确说“我不喜欢”、“我很烦”、“我不愿意”、“我想要”、“我觉得”,而不要去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孩子会理解我们真实的感受,所以坦诚就好了。
写便条,这是提醒的一种方式,来代替重复的提醒和大吼大叫,比如在电视机上贴便条“开电视前想一想,我做完作业了吗?”。
3.代替惩罚的方法
请孩子帮忙(帮我拿...)
↓升级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我不喜欢你这样,这样做会.../我的...坏了,我太生气了)
表达你的期望(我希望...)
提供选择(给你个选择,要么...要么...)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现在需要怎么怎么做,以后...)
↓升级
采取行动(把东西拿走或者制止,把东西锁起来...)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第二次不带着一起去超市)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谈谈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②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③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④把所有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我写下来了,还有吗?)
⑤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想去掉?哪些想保留?)
4.鼓励孩子自立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成人后做选择的能力很重要,需要从小练习!
尊重孩子的努力,不要说“我来帮你”,给孩子时间,让孩子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
不问太多的问题,孩子也有隐私被侵犯的感受,孩子们想说的时候,自然会和你说(即心理学中说的心理边界),比如孩子回来后不问学习怎么样、玩得怎么样,只要说“你回来了”就够了,孩子想说的话自然会说的。
别着急告诉答案,当孩子提问时,先让他自己自己去寻求答案。(问:为什么...?答:你想知道...?问:...是从哪里来的?答: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让孩子知道,除了家庭以外,还有其他寻求帮助的人,比如优秀生、学校、店老板、医生......
别毁掉孩子的希望,不让孩子失望(不要说:你又没...你不行...没有人...就凭你的...,说:哦,你想试试,是个不错的经历...你觉得...和我说说?),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希望、梦想和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5.学会赞赏孩子
描述你所看见的,关键是“描述”,而不是去评论“好”,比如:地板很干净,床很平整,书都整齐地放在书架上。
描述你的感受,比如: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或者赞赏孩子写的诗:你描写鹰的这首诗让我很感动,我最喜欢这句:“扇动着巨大的翅膀”。
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个人认为这个和贴正向标签类似),比如:你已经记了一个多小时的单词,这叫做“有耐心”;你说好五点回家,现在正好五点,这叫做“守时”。
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你从3岁开始玩这个玩具,现在看起来还和新的一样;我喜欢你说话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也没责怪别人)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我下午不在家,所以我让你负责喂狗和遛狗;我们需要两瓶牛奶,你觉得把钱放在钱包里更安全还是放在口袋里更安全?;你能用改锥把抽屉把手弄紧吗?)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打电话或者当面向他人赞赏孩子:虽然打针的时候很疼,但是他还是一直举着胳膊)
以身作则(我以为我能赢你,输了是不好受,我也想赢,不过我还是要输得起,祝贺你;我希望收拾一下车库,这里太乱了,不过我知道,不用一下子都收拾完了,每次只收拾一部分)
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我不认为你的协调性差,我记得你3岁的时候...)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你...让我不舒服,你能换个方式说话吗?我不喜欢...我希望...)
(二)感受
1.迷之感动,感觉过去的自己都不会好好说话,感觉看了这本书都会好好说话了...就是要练到这个水平,需要一些时间,我觉得我要是能这样好好和小朋友说话真的是此生无憾了。
2.本书适合速读,也适合细读(书的一开始就推荐了先速读再细读),速读看,逻辑结构比较清晰,细看的话会有相当多生活中比较有难度的例子,强烈推荐这本书给各位家长和老师。
3.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对学生的批评或者赞赏会生效,有时就不能。就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总让我觉得这些招数不但由家长老师对学生管用,好像电视上很厉害的妻子对老公也......
(三)改变
1.这本书让我觉得“既要把孩子当做平等的成人,也不要把孩子当做平等的成人”。比如说,大部分时候,要把孩子当做一个有尊严的成人,不用批判、侵犯、攻击、否定、威胁,孩子懂你的暗示、懂得思考解决方法、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孩子是真诚的,所以不懂那些“察言观色”、不懂“压抑情绪”,所以对孩子一些事情需要你明确地表达出来、描述出来,一些你认为的“常识”需要说明白。
2.果然坦诚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看起来是对孩子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就会懂你想要怎么样。仔细想想其实是对自己坦诚啊,对孩子说出“我不喜欢”“我很烦”“我很生气”,不也是接受自己的情绪的过程吗?觉察了以后去倾听、理解、接受,接受了以后不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了吗?
调整情绪的方法:一招让你的负面情绪咸鱼翻身——DAY2分身术训练营笔记及感受
(四)行动
1.有意识地和来办公室找我聊天的小朋友好好说话,在共情的基础上学习批评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