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带果哥去试听了几个幼儿美术班,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有的还是传统的绘画教育,老师先示范画一下,学生一步一步照着老师的画,画完,多练习几遍,熟悉了也就结束了。
一位国画老师还说,涂那个圆点要涂一年。拜托,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在强调那个谬传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呢?有些东西可以循序渐进,但是绘画的技艺并没有那么难以掌握。
最后去的这个美术班,据说好评如潮,大家也都不觉得有问题,但是在我这种教育学出身、接受过幼儿教育教师眼里,问题还不小。
这位老师的课堂是这样的:上课要排排坐好,不许讲话,安静的表扬,乱讲话的批评。(呃…四五岁的小朋友,要规规矩矩坐一个半小时还不能随便讲话,有点困难呢。)
他让小朋友用橡皮泥做一个蜘蛛,蜘蛛身体部分的配色,只让选灰色白色。
小朋友想去拿黑色来搭配,他直接喝住:“不行,黑色搭配起来太丑了。”
他要求蜘蛛一定要做成趴下去的样子,一个小朋友做成了蜘蛛立起来的样子,得意洋洋地地拿给他看。他说这样丑死了,直接给按下去了。
我看到那小朋友耸了耸肩,啥也没说。
他这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现行幼儿园的方式,很容易出“成果”,一个课时下来,做好一个手工、画好一副小花小草,高高兴兴拿回家,家长看着也欢喜,觉得钱没有白花。
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
画画是一种表达方式,不应该过早被界定。
到底什么是画得好呢?孩子画比大人画,只差在熟练度上,而孩子的模仿、概括、表达全都比大人高到不知哪里去了,这个叫儿童画的灵气。
而刻板的绘画教育,因为急于向大人展示“成果”,不可避免地让孩子迎合大人的审美,教给孩子很多套路,虽然强化了孩子画画的熟练度,但是却限制了其模仿、概括、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磨灭孩子灵气的过程。
小孩子5周岁之前,处在自然纯真的涂鸦期,以自我探索为主,天马行空随意画。
5周岁之后,孩子初步具备了表现事物形象、构图和配色的思维能力后,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指导,让孩子的绘画得到初步的知识积累又不至于被限制了想象力。
一位朋友很苦恼,她说在家里是让孩子随意画啊,但孩子不想画画啊,即使催促他也可能敷衍地画一两笔就走开了。
其实不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学习一个新东西的学习兴趣通常是通过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激发的。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懵圈啊,翻译一下,一个人对一个东西的学习兴趣常常并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的,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
大家认为的画得好,其实是“画得比较熟练”。比如,构图比较符合美学定律,形象较为接近模仿的对象。总之,就是看起来是“练过”的样子。
而画画到底是什么?
画画是对现实的概括和模仿。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能有一些表达,那就是好作品了。
小孩子呢,天生具有概括、模仿甚至变形的能力。他们画小人全是简笔画,把嘴概括成一条线,头概括成一个圆。在具象上他们可能画得不够像,但是可以用笔自由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仅就绘画态度来说,每个孩子都很天才。 毕加索说:“我在十四岁就可以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而我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回到童年时的绘画状态。”
举个我自己最近的小例子,关于化妆,我受过很多“恐吓”,说女人要活得精致啊、不化妆的女人没有未来啊……自己也清楚女人三十岁之后再素面朝天出去见人可能有点不合适,道理都懂,也想变漂亮,但是对于化妆这件事,实在不知道从何入手,也就一直没有激起化妆的兴趣。
直到认识一位无论是审美、打扮、和长相都很赞的人物人像设计师。她说我的五官还算立体,不需要化复杂的妆,只要画一画眼线和眉毛,涂个口红就好了,然后花了两分钟给我示范了一下。简单的眼线眉毛口红之后,我看到了神奇的效果,哇,眼睛突然变得更有神,整个脸庞也精致很多。
她这个两分钟的简单示范,激活了我这个手残党对于化妆的兴趣。现在开始化简单的妆,甚至也开始了之前被我称为高级化妆技能的画眼线了,这就是学习镜像神经元的神奇作用。
而具体到孩子画画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找个正确的启蒙点非常重要,也就是找一位能正确启蒙和指引的老师非常重要。
启蒙老师的作用不在于让孩子掌握多少套路,而是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激发孩子学习画画的镜像神经元细胞,让孩子对用画画来表达自己这件事感兴趣。真正有了兴趣之后,其他什么都好说。
其实不仅是孩子,我们大人也是要呵护自己的好奇心,有意寻找那些神奇的人、有趣的人、不断学习的人,想各种办法不断给自己寻找启蒙机会,激发自己的兴趣,然后开始钻研一项技能,这是我所知道的更新自己人生知识系统的重要方法论。
孩子,我不要求你画得像,我想让你得到正确的美学启蒙。形式可以不限,可以是手工可以是涂鸦可以是拼贴等等,素材也可以多样,来自自然的色彩、形状、材质等等,我只想让你能感受到关于美关于表达的丰沛体验。
这是我想要的幼儿美育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