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把它用到写作上同样适用。在文学作品中,一段精湛的外貌描写往往是作者“精心打扮”的结果。而我们要跟舒老师学习的就是如何去更好地“上妆”。
在聊正题之前,我先说说我这段时间更新简书的感受,或许对本期【外貌】篇的学习有些激励作用。慢工出细活,写作切勿急躁。被编辑推荐至首页的这几篇文章也往往是我近几日耐心十足、细致思考的作品,时间一长,熟能生巧,写得渐渐多了,便能够看清一些之前看不清的东西,比如之前在读文章的时候,读第一遍时,我几乎分不清楚段落具体表达方式是什么,只可以看懂文章大意,而区分这一段文字到底是描写还是叙事,则要等第二遍再读时;如今有了些许不同,在读第一遍散文或小说时,我就有了一种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虽不强烈,但看到描写场景,还是能一眼认出的,就像遇见了久别重逢的好友一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想这应该是重复了多次的一种条件反射吧!
好了,前面是学习感悟地交流,现在进入正题,如何更好地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呢?
通篇读完舒明月老师的【容貌】篇,感觉贯穿整篇文章的一个灵魂性思想就是写貌必写神。
“神”是文学作品中想要塑造经典人物形象的最重要的一点。具体表现在哪呢?接着看。
1、“专注描写面部特征,不与人物性格作过多牵强的联系。”
凡事过犹不及,写外貌你就专心地写五官、脸庞、皮肤等等,不要由长相而牵扯出他的性格,比如:“从他深不见底的眼眸中可窥见,他是一个沉稳坚毅的人。”舒老师很排斥这种写法,并觉得除非是“精研面相多年,否则很少有人可以在面部特征与性格之间作直觉式的连接”。舒老师提出了一个词:“引子”。把空间留一些给读者,写作跟与人的相处一样,不要在一开始把外貌和性格全部交代完,要一点一点渗透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铺展开来的同时,供读者去想象、去思考。
选几个舒老师在开篇的例子呈现给大家: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三角眼,小山眉”;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是“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
《琉璃瓦》中的二女儿曲曲“一双宝光璀璨的长方形的大眼睛,美之中带着点犷悍”。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都是这么描写主人公的外貌,简洁不拖沓、且传神。
舒老师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引过了头的问题,后来又觉得其他地方太过写实无趣了,这个问题在后面会有阐述,在这一点就不讨论了。
2、外貌描写一定要有个人特色
我还记得在读研期间,导师辅导我们写读书报告,其中提及最多的一点就是,写书评,一定要写出这本书与其他书的不同之处,即特色,让我印象深刻。而特色怎么去写呢?先来看两个例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再看这个: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这是《水浒传》里作者对潘金莲美貌的描写,看完这段文字,我们知道,潘金莲确实是美,好像哪都美,具体美在哪?很朦胧的。相比之下,曹雪芹写的林黛玉更有特色,笼烟眉、含情目、愁啊、病啊、心思啊,这些都在后面的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林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人嘛!而对于潘金莲的描写,如果你没有读过《水浒》,我不告诉你这是潘金莲,你知道这写的是谁吗?
所以给大家一个评判标准:在描写好了一个人的外貌后,让别人去审视,如果别人通过你的文字能说出这个人的外貌特色,就算是过关了。否则,还需要再斟酌。
3、文学创新也要有法:东方写意笔法 or 西方油画式描写法
舒老师在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有一个很意外的发现,“张爱玲写白种人外貌的文字都不算很出色”。原因是什么呢?“创新乃是对传统文学语言高度熟稔基础上的大胆尝试和灵活应用。”张爱玲的文学基础是建立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没有对于西洋美人的描写,自辟蹊经,自然就会艰难一些。
所以,在外貌描写上,倡导东方写意笔法,也就是在描写中,加入一些东方元素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幻象,让人们引起心底的审美共鸣。想要写好,就要多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积累关于东方古典美的大量素材,运用到写作中来。如书中举的尤三姐的例子:
只见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儿,身上穿着大红小袄,半掩半开的,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忽起忽坐,忽喜忽嗔,没半刻斯文,两个坠子就和打秋千一般。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檀口含丹,本是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
在古典文学中,坠子是独具女性特质的,秋水眼、柳眉、檀口等,均是东方古典美女的长相,中国人在写和读这样的气质美女是有着几千年来的审美传统的。而西方油画式描写法力求面面俱到,人物个性不强,笔下的美女也是“手大脚大、体态丰腴”的西方少女形象,由于没有很多的审美基础和需求,没有流传下来的描摹元素,自然在塑造形象上颇有难度,不会有过多的读者喜爱。
4、文学要靠“神”来保住地位!
谈过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色,现在要谈个更宏观、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文学相比其他文艺形式的特色。
还是要绕回西方古典油画式的艺术方式:“面面俱到、笔笔认真”。舒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有了摄影与电影之后,头头脚脚全方位多角度地刻苦写真已是吃力不讨好的法子。是啊!人们有了照相机,为什么还要用笔描绘呢!除非,文学与绘画等用笔描绘的世界有摄影不能达到的境界!
怎么去达到呢?舒老师的观点是“要以东方式的敏感心灵,去谛听万物的妙音,抓住它的精魂,呈现给读者。”也就是一开始说过的,写文章要有“神”。就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理念一样,外貌描写不要面面俱到,一定要体现出个人特色。颜值高的人哪里美要写清楚,颜值低的人哪里不美更要写明白,这样才会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再引用一段好的外貌描写来深入理解吧,也是舒老师在文中引用的《边城》段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