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历史专业的,文章也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果错误望指正,谢谢。
万历十五年中对于明朝崇尚文官一事颇有微词,认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惨败被俘一事和倭寇泛滥一事便是证据,对此我也有话要说。
武官
武官,顾名思义是负责军事事务的官员。也就是对内维稳,对外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主要以卫所制管理军队,为了保证当权者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卫所制采用了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土木堡之变之后,由于京师基本被全歼,明朝开始推行募兵制,募兵制可以使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但是对于军饷有了大幅度的要求。
而武官在明朝是世袭的,即使是募兵制的时候,将领依旧是世家子弟。而这种世袭、无竞争的条件下,明朝的将领领兵打仗的能力是无法得到保证的。而且有能力、无身份的人也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而且明成祖朱棣是以藩王职位起兵夺帝,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他势必会通过集权手段控制军队,同时抑制将领对于军队的控制和管理。他在位期间五次远征蒙古,奠定了北方的稳定,然有一利必有一害,自己太能打了,手下的人必然无法很好地积累经验,北方安定后需要出兵的机会也就少了。
文官
文官,与武官相对,负责除军事事务以外的所有事物。经济、户籍、教育...无所不包。无所不含。
自隋唐起,科举制度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考生寒窗苦读、饱读诗书才能走到舞台上,在这个政治的漩涡中有表演的机会。而且按照当时科举制度的考核,这些走上舞台的人大多是有经世之才的。
除了各朝代初期需要将才打天下,各朝代后期的主要任务已经不会再是军事维稳,而是让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文化。我一直觉得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经济才是支撑国家军事、外交、教育等等对内对外政策的基础。没有经济根本不可能有财政投入到军事中,没有财政投入谈何武器装备的开发。经济的维护和发展必然要依靠文官的辅佐。
而且随着明朝疆土的扩大,明朝的边境线变长,需要更多的军事力量投入到维持国土的稳定不受侵犯,需要的军费消耗增大,这就更需要文官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增加收入。边境战火一起,随之而来的是军备的投入,难民的消耗,后勤保障的增加,这些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不必要的战火越少越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官一直压制武官的原因吧。
说道这里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封建的王朝或是文明的现在,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战争的爆发,但我们也不惧怕战争。
同时也要感谢让我们可以安全幸福生活的战士,感谢你们让战火不会在这个国家发生,感谢你们给我们一个稳定的生活,不必饱受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