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端阳,来自记忆深处。
家园的池塘边,长着一丛一丛的艾草和菖蒲,晨光中,父亲用镰刀割来,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和窗户边,然后,又提着盛蒜子水的木桶,用艾草,香椿和蒜柱扎成的帚,醮洒房前屋后,然后又在墙脚撒上石灰。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艾草,菖蒲和蒜子水的混合味儿,让人闻着醒脑,我很喜欢这种味儿,这是端阳的味儿。只是还未走出混沌的我,觉得父亲所做的一切古怪而神秘。我好奇地问父亲,父亲说是"辟邪“。虽然我不懂"辟邪"是什么意思,但出于对父亲的敬畏,我不敢多问。想来,到了大人的年纪,我自然会知道。
过节是小孩盼望的日子,因为过节才有好菜吃。那年月,猪肉和食糖都是凭票供应,大集体出工做事,劳动工值不高,干一天活只几毛钱,人多劳力少的家庭,糊口都糊不来。养几只鸡生蛋,换点盐油炭火钱,都没粮食喂,因此,家里即使发了肉票也没钱买。母亲愁,操着儿女的心,说空时不空节,隔天就叫父亲在外边借得五块钱,七角五分钱一斤的肉,父亲第二天清早就砍了两斤回来,还买了一串油豆腐,让我和弟妹们高兴雀跃。家里母亲在包着粽子,糯米是生产队分配的,母亲将糯米淘洗了,拌上纯碱,玉白的糯米顿时变成金黄色,发着亮亮的光。然后,母亲在竹椅背上缠着一扎苎麻丝,将盛糯米的脸盆放在椅背后面,拉条矮凳坐下来,旁边一个木桶装着浸在水里的粽叶,母亲拿两片粽叶卷成喇叭一样的筒,用白磁匙将糯米往粽叶筒里盛满,包成钻石状,从椅背上捞起一根苎麻扎好,就成了一只粽子。
包好的粽子母亲分成十只一串,叠放在灶上鐤罐里用水煮。水开后,冒着缕缕热气,屋里顿时充满粽子的青香,馋在灶边的我,肚里是"咕咕"的节奏,两眼痴痴地望着一缕一缕热气,袅娜上升,再飘入虚无……
粽子熟了,母亲提出来放在竹篮里凉,然后分给我们每人两只,跟我们说:"别多吃,留着肚子等会吃饭,今日有好菜。"话里满是慈爱,让我很感动!有父亲母亲的节日,总是阳光温暖。
苦日子里的端阳,母亲的粽子是最香的,母亲炒出的菜味道也最好,那可是母亲的味道,只能在漫漫岁月中去回味……后来的日子好了,天天象过节一样,而我,却再也吃不出那种味道。
村上有句话:牛息清明马息夏,人息端阳没话答。意思是说,牛在清明节,马在夏至节要息一天,不能让牠们干活,而人在端阳节,不管怎样,也要放下一切事息一天。因此,端阳节这天,队里放假,父亲难得的有时间陪我们说话,坐在房前晒楼上,天阴沉沉的,飘着霏霏细雨,远处传来"咚咚"的鼓响,一下一下,清越而很有节奏,父亲说:这是县城西门下河里在划龙船比赛,划龙船是要擂鼓的,鼓声可促使队员的划桨一致,还可鼓舞士气。我问父亲为何要在端阳日划龙船,父亲说,很久很久以前,湖南为楚国,楚国有条江,叫汩罗江,有个叫屈原的人,投在汩罗江里而死,屈原是个好人,老百姓撑着船争先恐后地去救他,可就是找不到他,又怕鱼吃了他的尸体,百姓将做好的粽子,包子抛向江水里给鱼吃,好让鱼別吃屈原,后来这划船变成了五月五日的龙舟竞赛。父亲还说,端阳日的雨,是老天发蒜子水,为苍生"辟邪",也是为屈原投江落泪。
父亲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不假,在老柜子里拿出一本发黄的《幼学琼林》,翻到一页指着一行字教我念"端午竞渡,吊屈原之溺水。"父亲觧释说:"端午划龙船比赛,就是纪念屈原溺水而死。"
因此,我记住端阳节是有来由的,屈原真是个好人,没有他,那有粽子吃?那有好菜吃?屈原是为了我们能吃上粽子和好菜而死的,我不能忘记他!只是……只是他为何要投江死呢?孩时的想法,就是不一样。
直到后来,我在学校听老师讲屈原的故事,又后来看了《离骚》《九歌》和《天问》之后,我才知屈原是个爱国忧民的诗人和政治家,是个忠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吾民之多艰。“足可让我内心殊感!我不知楚怀王为何负了这样一位忠臣,"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满腔忧愤委屈,在国破之时,自沉于汨罗江中,但千古忠魂不死,任后人用尽翰墨,咏颂凭吊不已!
遥远的端阳,是父亲母亲给我的端阳,父亲母亲已经走了,但他们把爱留在我心里,伴随我到生命终老!我想,父亲母亲的心里,也装着祖父祖母的端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一代一代生命的延续,是一代一代爱的传承!
遥远的端阳,是屈原留给这个世界的端阳。屈原的爱国思想,永远放射出灿烂的的光芒!若没有国,又那有家?爱人先爱家吧,如果没有家,爱就没有着落。而爱家必须先爱国,国破了,家又何在?故国强我荣,国弱我衰!
翘首望去,一条龙船从两千多年前的端阳驶来,满载着华夏传统文化,启迪教化着所有炎黄子孙。遥远的端阳并不遥远,逝去的是物质的东西,但精神的东西应该在轮回的端阳里延续,永远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