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5 华杉
持志如心痛,心中有志向,就有自己的计划和节奏,让我去做一件计划外的事,我心真痛!更别说志向外的事了。得罪谁我也不去。机会于我如浮云,自己要做什么,自己知道。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延平,是宋儒李侗,学者称延平先生。李侗为程颐的二传弟子,朱熹曾从游其门,并将其语录编为《延平答问》。“当理而无私心”,就出自《延平答问》。
陆澄问:“延平先生说,要合乎天理而没有私心,这合乎天理,和没有私心,如何分别呢?”
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不合乎天理,就是有私心。如果把心和理分开来说,恐怕不太好。”
陆澄又问:“佛家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沾染,似乎是没有私心,但是将家庭和外在人伦关系一概抛弃,却也不合乎天理。”这怎么理解没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呢?
王阳明回答说:“佛家这不要情欲,跟世人的要情欲是一回事,都是成就自己的私心而已。”
当理而无私心,就是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人欲的界限在哪儿呢?朱熹说:“吃饭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欲。”那咱也不能灭美食啊!朱熹也没灭美食,他还喜欢喝美酒呢!所以我们可以把标准放宽一点,美食也是天理,但是,管不住嘴,吃太多,吃胖了,吃出三高,就是人欲。这样,你每天吃饭都可以修“存天理,灭人欲”了,这就知行合一。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持志如心痛,是王阳明的名言,学者可以仔细体认。薛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痛上,哪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这个志,一方面讲,是志向,立志做什么事,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痛点,就能做到有自己的计划,计划外的都不看,不听,不参与,不耽搁时间,一心一意干自己的事。不会有个什么“机会”就赶紧去抓。
另一方面,志也可以解着立志做什么人,价值观标准。这样就生知安行,一旦做了不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心里就不安,就痛,马上自动纠正回来。有人吃了亏心痛,有人占了别人便宜心痛,这就是价值观不同,痛点不一样。所以不怕吃亏,怕占了人便宜;不怕被人骗,自己不骗人就行。
王阳明回答说:“初学工夫,抓住持志如心痛,也不错!但是,要懂得孟子说的‘操存舍亡’,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的神妙灵明本来就是如此,工夫才能有所着落。若只是死死守着,恐怕又要发病。”
操存舍亡,前面陆澄问过。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操,是操持,持守。舍,是放弃。
孔子说:“抓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亡失。出出进进没有一定时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这就是说人的心吧?”
王阳明说:“‘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这虽然是就常人的心而言,学者应该知道,心的本体,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出啊入的,这样,操存的功夫才不会跑偏。不能说出去了就亡失了,进来了就是操存了。心的本体是无出无入的,如果要说出入,则思虑的运用就是出,而心的主宰还是昭昭在此,有什么出的呢?既然没有出,那又哪有入呢?”
王阳明的意思,不要去死死抓住那心,抓得它痛,还以为自己是持志如心痛。持志如心痛,是因为心中有志,所以只要一跑偏,心自己会痛,提醒你回来。如果你成天去抓得它痛,那就已经犯病了。
这个问题体会特别深,持志如心痛,心中有志向,就有自己的计划和节奏,让我去做一件计划外的事,我心真痛!更别说志向外的事了。得罪谁我也不去。机会于我如浮云,自己要做什么,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