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将尽》的作者戴安娜.阿西尔,这是她89岁时写的自己晚年的自传。
看到书的题目和作者的岁数,想都没想,就把书买回来了。
拿到手是一个巴掌大的小册子,乌金黑的装帧,爱不释手。
迫不及待的读完,这种迫不及待,更多的是想从这位高龄老人的回忆里找到一些答案,比如晚年的生活状态,对日渐凋零的生命的理解,对死亡的态度……
本质上,是自己潜意识里对衰老和死亡的焦虑。
生命走向调零,应该是悲壮的?
或者是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应该是欣喜的?
我本是个无神论者,而对宗教信仰却又无比地敬畏。
人有来世吗?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格萨尔王的游吟诗人,还有古老部落里的萨满……这些游离在科学范畴之外的非科学现象,让人禁不住去想象另一种世界存在的可能。
很是羡慕有宗教信仰的老者,晚年的那种安详宁静,气定神闲的样子。
曾有一段时间跟着虔诚的基督徒学过《圣经》,我很清楚信仰能给人带来力量,但一次又一次地怀疑神迹,也未曾践习其中的清规戒律。
人总是贪婪,总想着未曾付出的不劳而获。
我不知道斗转星移,时间飞过一个甲子之后,我是否依然焦虑。
“在2009年多伦多国际作家节开幕式中,92岁的阿西尔与78岁的艾丽丝.门罗进行了一场对话,两个人都笑着认可到,年纪大了之后会很少在意外界的目光,更少会受到尴尬的困扰,着令她们感到更加自由。”书中这样写道。
我在想,过来人用生命在一寸寸时光里悟道,为何我们年轻人不去践行?
生命于外,渺小而不足道,于己,为何不对万事万物洒脱一些?
忽然想到三体中对人类文明的描述,在宇宙的尺度上,人类的出现不过是一次偶然,人类文明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尘埃。
把事物放进一个比较大的时间跨度里,就会变得豁达吧。
“时间是剂良药。”年轻时知道,但未必懂得。
还记得年轻时的初恋吧,恋情结束时那种痛不欲生,天崩地裂的感觉,20年后想起,只会莞尔一笑。
那时的暴风骤雨,于现在而言,不过是春光里平静的湖面,泛起的一朵涟漪罢了。
在二级市场的投资又何尝不是,往后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当下的一次交易的得失,或许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了。
嗯,我是不是悟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