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写这个话题呢,是因为下面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最近常常把自己弄伤,关键是自己还不知道啥时候发生的。
比如,看到脚踝上的一道长约2厘米的结了疤的口子,才知道是在哪里碰着了;洗头时发现右手中指关节处在流血,才知道受了皮外伤;洗澡时发现腰上有一条常常的血印,才知道又不晓得啥时候将自己抓伤了……
不知道啥时候发生的,也就是失去了疼痛感。
没有了疼痛感,也就是钝感力增强了。
有了钝感力,就更加内敛了吧。
第二件事是去参加一个培训,但是会场有些小,坐得满满当当的。偏偏又被同区的人占了位置,这样就必须坐在一起。而我,想的是坐在一个谁也不认识谁的会场里,安静的外表下让思想涌动,任意书写,这样其实就很自在。而现在,有些中规中矩的坐着,正襟危坐的感觉,听讲座,也不知道自己吸收了多少。可见,我还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吧。
“i人”和“e人”是什么意思
“i人”是指性格内敛的人,“e人”是指性格外向的人,它们都源自于“MBTI人格测试”。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从而对个体性格特征进行系统的划分与描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MBTI不仅运用于心理学领域,更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娱乐、职业等领域。
之前,有年轻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但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就无法回答。
直到遇到了这两件事,我才发现也许我是“i人”多一些,“e人”少一些。我的这个想法,一定会被熟悉的人诟病的,因为在熟悉的人眼中,我一定是一个“e人”。
当然,我的自我认知是不会有偏颇的。因为,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恐。在陌生人的场域里,我一定是“沉默是金”的那位。我不知道和第一次见面的人聊什么话题,做何种表情。
曾有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描述成一个分数,从0到100表示越来越外向,如果你是35分,那么可以说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擅长社交或缺乏社交能力,而是你在很大程度上更倾向于从独处中获得能量,不是不行,只是不想。这句话让我释然,因为的确很多时候,我都是愿意独处的人,即使找朋友也是固定的几位,人越多的场合越排斥。
这幅图就深刻说明了我:不想让别人注意到我自己。一位相处多年的朋友,她就一直保持着“e人”的特征:永远精力充沛,聚会时永远在表达,说的大于听到的。这样的人,永远自信满满。
当然,不能简单说是哪一种人。因为人本来就很复杂,会在不同的境遇里有变化。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内心从容淡定,能够自由洒脱,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