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知、能、愿”行为分析?
下面我们看看三个与人相处的冲突场景,分别隐藏着什么样的认知偏差。
第一个场景中,你给下属布置任务,但是他却听不明白,你觉得他很笨,这个冲突涉及的认知偏差叫"知识的诅咒”,它指的是:一旦你知道了某件事情,就很难去想象不知道这件事情会是什么样子。懂得多的人不会理解懂得少的人是怎么想的。
“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王凯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一开始写《凯叔西游记》的时候,写完了讲给他女儿听,就讲不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不断被女儿打断。比如讲水帘洞,女儿问:“爸爸,什么叫瀑布?",王凯说:“瀑布你都不知道,我这故事还怎么讲啊?“。
不知道别人不知道,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误解发生的原因。比如老板很难想象员工竟然不知道工作任务的重点。
因为老板是从上到下的视角,公司、部门、各岗位如同一盘棋,非常清晰。但员工是从下到上的视角,由于信息、经验的不足,很难把握重点。如果老板不能打破知识的诅咒,他跟员工之间就会很难顺畅沟通,导致很多误会。
我们来看第二个场景,你最近公司项目紧张、经常加班,没有办法像往常一样陪女朋友吃饭、看电影,她经常问你去哪儿了、怀疑你是不是变心了。某天,你接了个女同事电话,就被她认为是变心了、不在乎自己。这个场景涉及“证实偏见",这在亲密关系相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它是指,如果你已经开始对某件事有了偏见,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偏见的信息,而不顾其他因素。女朋友一旦怀疑你不爱她,就会主动搜集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并自动过滤掉你关心她的信息。
第三个场景,老板对年轻人有偏见,看到你弄错报告,就觉得是年轻、能力差的缘故,这种心理学上叫做“刻板印象",它是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或物的概括看法。比如,人们容易觉得“年纪轻就是没能力",“喜欢时尚就是不愿踏实努力",“穷人没有见识“等等。
总结一下,知识的诅咒、证实偏见、刻板印象,诸如此类的认知偏差,会导致我们无法全面分析他人的行为,凭着经验或直觉下判断,最终导致双方的误会,影响你的事业和人生幸福。
为了破除这样片面的判断,我们首先要清楚,一个人的行为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简单概括来说,就是"知”、"能"和"愿”。
这个模型来自于“福格行为模型",他认为,人的行为由动机、能力和触发条件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同时被满足的时候,行为才会发生。这里,动机对应“愿",能力对应"能”,触发对应“知”。这是针对个体行为。
如果是组织行为,比如我们要分析一家公司的员工行为,那么就会上升到系统层面,也就是去看这家公司的解释系统、能力系统和动力系统。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三个因素。
- 1.“知"指角色认知,对应解释系统,指对方是否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自身的角色定位、相关资源和工作重点等等。
- 2.“愿“指行为意愿,也就是动力系统,指对方了解要做什么之后,是否有意愿去做。
- 3.“能~指行为能力,也就是能力系统,指对方具备了意愿,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
我们回到课前思考的三个冲突场景中。
第一个场景,下属听不懂工作任务,你觉得他笨,其实很可能是你讲的内容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水平。你只要能补充足够的信息,对方是有能力掌握的。所以,这里存在信息不对称,是"知"出了问题。
第二个场景,你因为工作繁忙,没办法像以前一样陪女友,她觉得你不在乎她了,但是没有思考是不是还有其它原因,比如你不是不愿意花时间陪,而是暂时没有这个能力,无法同时兼顾工作和她,是知能愿之中的"能”出现了问题。
第三个场景,老板觉得你没能力,而忽略了你可能因为被打击之后工作动力不足,所以报告出现错误,这是知能愿中的“愿"发生了问题。如果老板可以了解你的职业诉求,尽可能把你调到适合的项目,你就会有更大热情,取得好的业绩。
你会发现,在上述场景中,由于知识的诅咒、证实偏见、刻板印象等等认知偏差,你本能地会忽略"知、能、愿“中的某个因素。为了破除诸如此类的误区,我们需要掌握这个分析模型,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你需要明确:分析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片面地、想当然地归因于三个因素中的某一方面,而应该明确,一个人的行为是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注意避免片面分析,对每个要素都应进行分析和验证。
2、知能愿模型的五大影响因素
前一章节,我们介绍了判断他人行为时容易产生的认知偏差。
本章节,我会首先介绍影响人们角色认知、行为意愿和行为能力的深层次因素。了解了这些因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看透他人行为。
首先,我们来看"知",也就是“解释系统"。
之前做咨询的时候,我经常会同时问一家企业的各级管理层这个问题"你未来一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80%以上的情况,我发现大家的回答存在脱节,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的"解释系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效,没有能够将公司重点传导到每一级员工。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影响"知"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1)信息缺失:是否掌握到足够的信息来明确角色认知。比如刚进入公司的实习生,缺乏入职培训,了解工作岗位职责的途径是通过招聘信息里写的岗位描述,但这个描述已经若干年没有更新过。实习生因为信息缺失,导致对工作职责的认知不明确,当然最后的行为也就无法满足老板的要求了。
2)认知水平:是否有足够的认知水平来达成理解。比如,你从销售转行做运营,明明运营的工作重点和方法都有了,但你还是很难抓住要害,这里信息是全面的,但你在运营方面的认知水平是存在问题的。有些领导刚上任,缺乏战略思维,把握不住更高一级的战略目标,能力无法施展,这些都与认知水平不足有关。
第二,“愿",即“动力系统"。
某家公司的老员工对自己的角色认知非常到位,同时能力也不差,但工作态度敷衍。这就是"愿"出了问题。
影响"愿"的更深层次的因素,主要分为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方面:
- 1)外部驱动:更多与利益相关,也就是俗话说的"胡萝卜加大棒"。其中涉及做这件事能获得什么好处、如果不做是否会有惩罚、是否可以满足我的需求、是否有更好的选择等等。
比如,员工为了更高的薪酬、职位而工作,老板选择给那些创造突出业绩的人升职,用户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孩子因为得到表扬而努力,等等。
- 2)内部驱动:指是否能收获满足感、成就感、喜悦感、安全感等。这和人的价值观、性格、动机有一定关系。
比如,你认为事业比家庭更重要,你就不会有强烈的动力和意愿花时间在做家务上。你性格十分内向,多半不愿意做那些整天跟人打交道的事情。如果你是个追求权力的人,就更喜欢做一些能影响他人的事情,希望掌握更多领导权。
第三,“能",即“能力系统”
指对方具备了意愿,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影响"能"更深层次的因素,主要是所具备的资源多少。比如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技能、能力、金钱、权限等等来完成。
比如沟通能力不行,销售业绩就很难提升。项目主管没有升职权,他就很难给你升职。有些资源的短缺相对好弥补,比如你可以提高下属的某项能力。但有些很难短期改变,比如用户没钱购买你的产品。
对于“能",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对方是否具备让行为发生的足够资源。如果不能,为了让我们预期的行为发生,我们要帮助他或者尝试转而寻求其他人,具体做法我们在案例部分会介绍。
如果将具体某一行为比作一架飞机,那"知“就是目的地,为行为提供方向。“愿"是燃料,为行为提供能量。“能“则是操作系统,为行为提供支撑。
了解了以上三大因素中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我们就能够知道行为的复杂性,让我们分析得更加透彻。
3、如何判断行为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某个人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呢?
一、提问
我们可以通过访谈、侧面了解的方式来确认对方的问题。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生活中多数人都是靠猜而不是问。费了半天劲,到头来全是误会。所以,能主动向对方提问,将焦点从猜测转向分析,本身就是往前迈了一步。
那么,我们怎样提问,才能更好地判断对方行为的原因呢?
我拿职场工作为例,给你介绍三种提问方法:
- (1)第一种,直接提问,问“为什么"。
比如,你可以直接问实习生,这个工作为什么没完成?这时如果对方告诉你,我不知道这一块的工作我也要做,你就能够判断他是因为信息缺失、认知不到位。
- (2)第二种方法是引导式提问。
很多时候,对方刚接触工作,他也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或者有点想隐藏真实想法。你可以帮他理清思路,比对三大系统中的五个影响因素,设计一些提问,比如:你是否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你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是否满意?工作做起来是否有成就感?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等。实际上,我之前带团队的时候,做离职访谈也会用类似的方法提问,这样能够帮我定位出员工离职的原因,以便有相应的措施。
但有的时候,你要向上级或不熟悉的顾客提问,这时就需要更多技巧。比如直接问老板"你为什么不给我升职?"在大多数公司,就有点突兀。或者问顾客"你不购买产品是否是因为价格太贵?",顾客很可能也不会告诉你真实的想法。这时你就要注意提问的策略。
(3)所以这里介绍第三种方法,策略提问,目的是挖掘到更多真实信息。我们用老板不给我升职的例子来讲解。
第一步问"假设......会怎样"。即提出一种改进的可能场景。
举个例子,你觉得老板不给你升职是因为你的能力还不够。为了确认,你可以问老板:“假如我能把今年团队销售收入提高10%,是不是可以申请升职?” 你自己先做好了功课,然后向老板寻求咨询,这时老板会觉得你有想法,同时获得了尊重。假如老板给你了否定的答案,或者不置可否,怎么办呢?那就是策略提问的第二步,问“如何才能”。
比如,“我怎样做,你才会给我升职?“,“我怎样工作才能更好分担
你的业务压力?“等等。
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你可以更好地判断出老板不给你升职的原因,是不知道你有升职的想法?还是你工作能力不够,无法帮他分担压力?抑或你平日太傲慢,老板不喜欢你?还是公司高层反对你升职?等等。
好了,我们介绍了三种提问方式,但仅凭提问很难了解全部真相。你问老板为什么没有给你升职,他可能告诉你是因为你能力还不够。但真实的情况是,由于你很少汇报,他根本不了解你的情况。
为了深入挖掘可能的因素,我们介绍第二种方法。
二、观察
观察法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他可以让我们收集到一些细节信息。
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 关注差异。
- 一是关注横向个体之间的差异,
- 二是关注分析对象历史的行为差异。
关于横向个体之间的差异,比如,以老板不给你升职为例,你想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因素。你可以对比五个深层次因素,思考你和被他提拔的小张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你发现你俩最大的差异在于汇报工作的方式。小张总是定期向老板汇报工作进展,详细阐述自己解决的难题。
而你虽然也取得了同样的成绩,但觉得做人要谦虚,很少跟老板提及自己的工作表现。通过差异,你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即老板可能不了解你取得的工作成绩。
关于分析对象历史的行为差异,比如,爱人现在很少帮你做家务,你可以观察他之前做家务的时候和现在有什么差异。
你发现刚开始你总是表扬他,他就会帮你做家务。后来你觉得烦了,总是指挥他去做,他丧失了做家务的驱动力,就不愿意做了。这时,你就可以分析出对方不做家务,可能是因为缺乏外部的积极反馈,缺乏行动意愿。
通过这些提问和观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