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篇散文,故事主人公:静女
我,78年生人,自小习惯喝茶,喝“保安绿茶”。而今,只要条件允许,午饭后定净手、擦干,小心地从茶叶罐内取一小撮老母亲采制的绿茶,放入干净的陶瓷杯。
另一边烧水及沸,高举热水壶注入,看着茶叶在杯中旋转冲浪,盖盖,静置片刻。五分钟后打开,吹去杯口浮沫,贪婪地深吸几口绿茶的清香,待不烫嘴,先嘬一小口,体味茶之“甘、苦、鲜、涩”,尔后或慢品或牛饮,顿觉脾胃具爽,五脏六腑都得以净化洗涤!
我在浙江江山保安乡一大山脚下出生成长,那里高山郁郁葱葱,古道上微风肥牛、小桥流水旁袅袅炊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早出晚归,憨厚勤劳;衣裳简朴的孩子们挥舞着自制的刀枪棍棒,跳跃在泥泞的水田间,穿梭在空旷的山林中,嬉戏在清澈的溪水里。
桃树、梨树、板栗树,总能在不同的季节让我们一享口福。孩子们欣赏着林梢的鸟鸣,沐浴着和煦的风,山路、晒谷场和自家院子,洒满我们成长的脚印。
打小印象里,村里家家户户都喜欢喝茶,我父母尤甚,一天得泡两茶杯的浓茶。茶叶则是自留地上自家茶树上采来的,从每年清明前的头茬绿茶,到谷雨前的茶叶,那都是极好的。明前茶因为叶嫩量少稍显得金贵,但不耐泡,我父母这样的老茶瘾是不怎么青睐的。
谷雨前后的茶叶叶片小、耐泡,属于颜值口感俱佳的,所以往往用来招待客人或者送亲戚朋友。 自家喝的大多谷雨之后成熟很快,叶片大而卖相逊色,但冲泡好几水依然茶味甘醇的“老茶叶”。
好茶叶的采摘期很短,必须在每年那一个多月间,趁长势喜人的小叶片还没变老之前抢回家。妈妈有时候会分配几棵茶树归我负责采,这活——考验耐心,密密麻麻的茶树上只能一芽一叶的摘,顶多一芽三叶,更可怕的是采茶的春季,茶树下有蛇出没的风险,所以我其实很不乐意,围着几棵比我个子都高大的茶树转,无趣又提心吊胆,只是比起让老妈关在家里做作业好玩点,所以勉强将就吧。
采摘季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却又是满怀期待的,每年茶季,学校会组织师生进行两三次的采茶劳动,采的多还有奖励,关键是不用上学,集体“畅游”茶山,得劲!所以小伙伴们都很雀跃,也暗暗较量自己的劳动果实。偶尔爆出一声尖叫“有蛇”,于是看见的听见的老师同学都停下来慌张一阵,关心一下,小插曲之后一双双小手继续在叶片上翻飞……
采回来的茶叶当天晚上就得做。小时候没有做茶机器,必须手工制茶,后来制茶机的出现省力了好些,然而妈妈觉得手工茶更香醇,坚持尽量手工。所以采茶叶的季节是很辛苦的,白天采晚上做。
保安茶的做法需要先炒茶青,一筐清香碧绿的鲜茶叶倒入正在加热的大铁锅中,两手不停的上下翻炒,待叶片软热,取出来放在“茶筛”(一张长扁弧形的细竹丝编得竹网)上,双手团住茶叶用力往一个方向做旋转揉搓(很考验手劲),揉到叶片快要被挤出水来的程度,将茶叶重新放入大锅继续翻炒,至水分蒸发,取出再重复前述方法继续揉搓翻炒,如此反复三五次,直到水分全蒸发,茶香扑鼻的干茶卷曲成型,放锅内晾凉,及时取出妥善保管。
绿茶存放亦很关键,一不小心跑了茶香味,品起来就很逊色。现代人喜欢用冰箱冷藏,我妈却至今都只用传统的储藏方式——用锡罐、铁箱。 锡罐相对金贵,以前家里置不起那么多只,于是铁箱成了妈妈退而求其次的储茶法宝,前提都得密封性良好,每次取茶妈妈都要叮嘱爸爸及时盖紧铁盖以免受潮。
后来,我和哥哥都成家了,妈妈特地让爸爸将家里珍藏的一只大锡罐拿到和睦(可能)的一位打锡师傅那里重新打造了两只小巧的新锡罐,给我们一人一只。我那只妥妥地放着,保管着每年老家来的新茶。
伴随着一轮轮家乡茶的更替,妈妈渐渐上了岁数,这些年都劝她不要再采了,但她固执地认为自家茶放心。我其实也喜欢自家茶,放心也暖心!趁着茶季,我想抽空回家跟妈妈一起抢几天家乡茶。
关于老家茶,有段印象深刻的记忆。在我家右边山翻过山头,有一座叫“敖顶”的村庄,住着几十户人家。当时那村庄对外所有的通道都是狭窄甚至陡峭的山路,没有公路,连牛车都过不了,村民们的山货、稻谷等重物都是肩挑上下山的。
他们村有好些田刚好在我们村的山脚下,到了农忙收割季,每天来回挑几百斤的谷物,相当耗劳动力。那会种田需要交田税,即按照每亩田上交一定量的干稻谷给驻扎在乡里的国家粮站,粮站也在我们村,为了减少将湿稻谷挑回敖顶,晒干又挑下山交粮的劳力,有几户人家将稻谷放在我家院子晾晒。(我家劳动力少,田一直是承包或者送给邻居种的,因而用不着收割稻谷。农忙季节酷暑难耐,经历过农忙的孩子能深刻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激起“十年寒窗,鱼跃龙门”的自发源动力。)
我和妈妈经常顶着烈日,主动帮着翻谷收谷,晒干了的先交粮税,剩余的干稻谷再挑回敖顶,省力很多。那期间的清早,妈妈会准备一只褐色大口径土陶,取出满满一把老茶叶泡上一大陶缸的茶水,放在大板凳上凉,边上一只带耳的水杯用来喝茶水。敖顶乡亲忙活间歇就过来坐坐,舀几杯解渴又解暑的茶水,“咕嘟嘟”地喝得酣畅淋漓,顿觉沁人心脾,再聊聊这一季的稻谷的成色和产量,满足而充实。
为了感谢妈妈的热心帮忙,敖顶乡亲也会从山上带点柴或者拿点山货送给我们。这段往事烙印在我的童年回忆里,有阳光炙热,有丰收喜悦,有辛勤的农人,也有甘甜清香的绿茶,还有山里人的朴实善良,伴随我的成长,滋养我的人生!
工作后参加了一次茶艺师的培训,专业茶艺师对各种茶的取、泡、用水、器皿都很有讲究,就讲冲泡绿茶,先用茶匙取茶,首选玻璃杯,以山水为佳,水温略低于沸水,头两次茶水要倒掉名曰“洗茶”……但我依然习惯用陶瓷杯泡,也不洗茶,只在头次开水冲泡后吹去表面的浮沫即可,因为自家茶不打农药所以干净环保,更为家乡茶天然地体感亲切。
茶经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嗯,我想保安的山水了,五一,回家,取几桶“农夫山泉”,泡几壶地道的妈妈茶,倚门听溪水,闲坐话家常,牛饮,露出村姑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