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李开复老师的《人工智能》一书,就人工智能时代普通人的发展和教育,谈一点想法,跟大家分享。
一、AI时代该学什么?
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完成;
相反,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
- 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
- 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
- 基于人自身的情感(爱、恨、热情、冷漠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的技能。
而且,这些技能中,大多数都是因人而异,需要“定制化”的教育或培养,不可能从传统的“批量”教育中获取;
举几个例子:
- 人类工程师只有去专注计算机、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思想本质,学习如何创造性地设计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或者指导人工智能系统编写最复杂、最有创造力的软件,才可以在未来成为人机协作模式的“人类代表”,多学习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等未来最有价值的知识;
普通翻译会被取代,但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其中涉及到大量人类的情感、审美、创造力、历史文化积淀等,一定是机器翻译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
未来的生产制造业是机器人、智能流水线的天下,人类只有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比如系统设计和质量管控方面,才能体现人类的价值;
未来人们对文化、娱乐的追求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文娱产业总体规模会是今天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那么,学习文艺创作技巧,用人类独有的智慧、丰富的情感以及对艺术的创造性解读去创作娱乐内容,成为作家、音乐家、电影导演和编剧、游戏设计师等,是证明自己价值最好的方式之一;
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
很显然,我们需要去重视那些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所不能覆盖的领域。
包括什么呢?
包括创造性、情感交流、审美、艺术能力,还有我们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把很多碎片连成一个故事这样的讲述能力,我们的体验。
所有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不可靠的东西,其实往往是人类只能非常独特的能力。
二、AI时代该如何学习?
学习方法也非常重要,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
主动挑战极限
从实践中学习
关注启发式教育,培养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向机器学习;
既学习人人协作,也学习人机协作;
学习要追随兴趣;
三、AI时代的教育要关注什么?
未来我们要更关注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以及工作背后潜在的社会价值,真正投入到擅长、热爱的领域,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该如何设计,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何评估定制化教育的效果?
可能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在教学数据被实时采集后,AI技术可以在这个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分析,帮助人类教育设计者总结得失,监控教学质量,调整课程设计,甚至与人类协作,共同设计新的教学体系;教育如何做到可持续化?最有效的再培训和再教育体系是什么?
未来人们需要大量转换工作,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否顺利接纳这些人,并帮助他完成再培训?需要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社会福利层面的保障;教育体系的设计必须更早、更充分地考虑全社会的公平性。
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组合,也许就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最佳技术方案;
在一个完全定制化的教育体系中,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他的兴趣连接到最适合的老师,享受完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四、有了AI,人生还有意义吗?
AI时代,机器代劳了一切,我们如何过完一生才最有价值?
会像《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人类后代一样懈怠、肥胖吗?
开复老师认为,AI对于人生意义的挑战主要源于人类自身的心理感受。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有感情、会思考、懂生死。而“感情”“思考”“自我意识”“生死意识”等人类特质,正是需要我们全力培养、发展与珍惜的东西。
不断提高自己,善于利用人类的特长,善于借助机器的能力,这是未来社会里各领域人才的必备特质。
如果不想成为“无用”的人,唯有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拥抱人类的独特价值,成为在情感、性格、素养上都更加全面的人。
AI来了,有思想的人生并不会因此而黯然失色,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