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商鞅的变法各有不同的治国方针,可是为什么两人的结果却是大有不同?其中,我们分了三个原因来看。
一:两国的社会背景不同
秦国背景:
楚国在春秋中期后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一些贵族势力就在社会上崛起,立足。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楚国背景:
楚国在春秋中期后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一些贵族势力就在社会上崛起,立足。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贵族势力把大部分土地化为私有,与原来奴隶贵族的矛盾加深,楚国也是战国七雄中数一数二的大国,地广人众,筹集百万大军不是问题,可是由于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落后,国力一阕不振,连遭魏,赵,韩等国的进攻,失去了很多土地,在这种很极端的局势下进行了变革。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商鞅有一个强大的后盾----人民百姓以及君王。而吴起却是遭到反对,且改革的实况不同,结局也就不一样了。
二:变法之路
商鞅变法:
一个新的变法方案好比缝针,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才能缝制出精美的东西,商鞅的变法之路好比这样的手法-----精美。上得到了君王的支持,下有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变革之路自然是轻松,而且人民积极配合,遵守,这样会有更大的可能性把这一变法持续下去,所以商鞅在变法这条道路上,像是一个幸运儿,将变法持续了下去。新政的第一步通常是整肃吏治,但商鞅变法的第一步是重组乡村,事实证明,商鞅选择的路是正确的。
吴起变法:
吴起改革,在魏文侯死后因内部纠纷来到楚国,为楚王主持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很大,把持着大权,而且资本很深,动弹不得,吴起很勇敢,他分析了楚国的局面,对楚国的贵族势力有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直接废除了贵族特权,整顿吏治,精简机构,强大军力,吴起劲头很大,勇气很足,可因为这一点,他惹下了许多贵族,贵族因为楚王的立场,没有当面反抗,但是贵族心中一定积蓄了很多怨恨,巴不得把吴起碎尸万段。吴起只顾及于政治方面的改革,但是国家的经济却是不怎么理想,他也只顾及于军事方面的改革,这点没错,因为当时楚国的树敌很多,确实应该加强军部力量,可是民生却是不管不顾,黎民百姓们的心中自然是不爽,只想着一时的图强,却不想着长久之计,楚王刚去世,贵族就将他车裂,他不顾及小农经济,自然得不到人民支持,就算再给他几年时间,国家也好不到哪去。
简而言之,吴起,一个用于牺牲却又找不到方针的改革者,商鞅,历史改革者中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