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商鞅的变法各有不同的治国方针,可是为什么两人的结果却是大有不同?其中,我们分了三个原因来看。
一:两国的社会背景不同
春秋以前,东周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部分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的时候,当时就是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可是战火暂时得以平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楚、吴、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随后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秦国背景:
楚国在春秋中期后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一些贵族势力就在社会上崛起,立足。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楚国背景:
楚国在春秋中期后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由于社会发展的进步,一些贵族势力就在社会上崛起,立足。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贵族势力把大部分土地化为私有,与原来奴隶贵族的矛盾加深,楚国也是战国七雄中数一数二的大国,地广人众,筹集百万大军不是问题,可是由于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落后,国力一阕不振,连遭魏,赵,韩等国的进攻,失去了很多土地,在这种很极端的局势下进行了变革。
二:变法之路
商鞅变法:
一个新的变法方案好比缝针,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才能缝制出精美的东西,商鞅的变法之路好比这样的手法-----精美。上得到了君王的支持,下有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变革之路自然是轻松,而且人民积极配合,遵守,这样会有更大的可能性把这一变法持续下去,所以商鞅在变法这条道路上,像是一个幸运儿,将变法持续了下去。新政的第一步通常是整肃吏治,但商鞅变法的第一步是重组乡村,事实证明,商鞅选择的路是正确的。商鞅的分户政策把大宗族拆分为个体小家庭,再用什伍相保将乡民重组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些举措把乡村族群的血缘纽带转为地域纽带。豪强首领又被强制迁往边城,传统宗族势力对乡村的控制,完全乡政势力所取代。村社共同体的传统。譬如庠序乡校原为村社集会与施教的场所,变法后逐渐变为“以吏为师”的秦学室。村社共同的精神生活,特别是社腊等祭祀活动,也被秦官府利用。秦制,民二十五家以上则得立社,礼下庶人,笼络民心。这是商鞅变法常被忽略的另一面。就这样,商鞅成功将各种由宗族控制的乡村聚落,变为国家直接控制的基层行政单位。故而秦国的王权能下县,后世仅有共和国能做到这点。同年,以“为田开阡陌”为主要内容的田制改革也全面铺开。接下来,秦国的胜仗越打越多。立军功爵位的耕战之士控制了军界,学室栽培的文法吏与外来名士共同把持政坛,老世族势力逐渐退出了秦国的历史舞台。至此,纯法令型中央集权制在秦国牢不可破。纵然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不幸遭到车裂,但他的改革成果一直被秦国朝野贯彻了近一个半世纪。纵观这二十年两步走的变法,商鞅稳扎稳打,狠中带柔,每个步骤衔接得恰到好处。变法的次序看似自上而下,实则走的是从基层逐步包围高层的路线。虽说有求治太速、行法太苛的负面评价,但商鞅没有用最快见效的那几招治标之法——治贪、减税、大赦天下,而是踏踏实实地重组乡村社会。秦国能保持百余年常盛的内在原因,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基础足够硬实。
吴起变法:
吴起改革,在魏文侯死后因内部纠纷来到楚国,为楚王主持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很大,把持着大权,而且资本很深,动弹不得,吴起很勇敢,他分析了楚国的局面,对楚国的贵族势力有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直接废除了贵族特权,整顿吏治,精简机构,强大军力,吴起劲头很大,勇气很足,可因为这一点,他惹下了许多贵族,贵族因为楚王的立场,没有当面反抗,但是贵族心中一定积蓄了很多怨恨,巴不得把吴起碎尸万段。吴起只顾及于政治方面的改革,但是国家的经济却是不怎么理想,他也只顾及于军事方面的改革,这点没错,因为当时楚国的树敌很多,确实应该加强军部力量,可是民生却是不管不顾,黎民百姓们的心中自然是不爽,只想着一时的图强,却不想着长久之计,楚王刚去世,贵族就将他车裂,他不顾及小农经济,自然得不到人民支持,就算再给他几年时间,国家也好不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