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冰山中的渴望
冰山模型用一幅示意图表示,浮在水面上的表象,是事件、语言与行为,呈现出来“可见”的状态。比如,孩子生命缺乏动力,成绩一落千丈,终日沉迷于网络,任凭责骂、说理,或者给予奖励,孩子始终不为所动。孩子沉迷于网络,是冰山上层的“事件”,是他面对世界的“行为”。
驱动孩子沉迷于网络,是水面下未被看见的部分,冰山内在的各个层次。
我访谈了五十多位青少年,他们都曾经历上述情境,他们都不是“电竞”选手,也不想成为“电竞”选手,皆是一般的学生。
我归纳他们的冰山各层次,几乎同时拥有下列状态。
感受层次:疲劳、慌乱、烦躁、不安、紧张、焦虑、害怕、恐慌、难过、生气、沮丧、无奈、无助、兴奋。
观点层次:“应该停止了”“不应该玩了”“都已经玩了,没差了”“为什么大人不懂我”“我应该好好读书”。
期待层次:“期待自己下线”“期待自己更努力”“期待自己能觉醒”“期待爸妈别发现”“期待自己解脱”“期待不用上学”“期待不用考试”“期待一切重来”。
渴望层次:“我不值得被看重”“我不值得被爱”“我无法接纳自己”“我的日子过得无意义”“我没办法不上网(即内在不自由)”。
自我层次:“我很糟糕”“我没救了”“我没办法摆脱”“我充满无力感”。
出生之前的影响,被归因为人的基因遗传。出生之后的影响,取决于成长的环境,以及成长期间如何被对待,比如,自然环境的对待,人文环境的对待,父母、家人、同侪与老师的对待。
据科学的研究显示,婴儿出生后的六个月,大脑已发展到成人的50%。大脑的主要发展,大部分在十八岁以前,可视为人的内在塑造,内在与行为息息相关。
不妨试着推敲一下,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有何成长历程呢?或者反过来探问,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青少年比较不易沉迷于网络呢?心理学家、教育专家、社会学家与脑神经科学家,给予的共同答案是爱。
爱是一种体验,不需要任何理由,是冰山的渴望层次。
当人被沉默以对时,某种程度上,人体验的感觉就是被忽视,以及不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