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精彩到不是要一口气读完,而是舍不得读下去,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就属于这类。
单纯来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与一个三十六岁的熟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背景是二战后的德国。
我一直认为,好的小说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好小说情节未必复杂,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是错综复杂,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很多小说的情节未必就是小说产生目的,附着在情节上的人性、情欲、质疑、困惑、思索、死亡等才是小说的目的。经过概括抽像了的情节,就像是一个人被剥皮剐肉去内脏后留下的骨架,分辨不清本来的面目。
所以要想领略好小说的魅力就要自己去读,有的还要读很多遍。因此那些号称可以帮你读书的视频或音频我一直以为是骗钱的,所谓的知识焦虑是自己不读书,又被这些别有用心之人忽悠出来的状态。扯远了,说回这本小说。
汉娜(小说的女主人公)为了不泄露自己是个文盲,不惜承认是党卫队报告的撰写者,而这个报告正是对她最不利的证据,正因为这个报告而被判处终身监禁。
她不想用内心珍藏的自我形象来换取少蹲几年牢狱。她对自己的形象视若珍宝,绝不是几年监狱生活所能置换的。
承认自己是个文盲少坐几年牢,还是不暴露自己是文盲而终身监禁,她选择了后者。一般的理性选择,一定是前者,因为承认文盲并不比牢狱之灾更可怕。但是她却如此守着自己是文盲这个秘密,视若生命。
由此我想到:别人视之如草芥的,也许有些人却视若生命。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常见。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这世界,以自己的好恶与他人相处。
我喜欢的,你未必喜欢;我在乎的,你也许无所谓。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常常也因此产生。
但是她看重的难道只是文盲这个秘密本身吗?如果她不在乎她所爱的人,不在乎自己在所爱的人心中形象,文盲与她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二十多年后,汉娜终于可以出狱了,此时她满头白发萧萧,满脸皱纹纵横,满身臃肿沉重,身上散发着一个老女人的体臭。已经长大了的少年,已给她安排好了出狱后的一切,准备第二天来接她出狱。但是:
第二天一大早,汉娜死了。
在天色微明时分她上吊死了。
没了爱情,秘密已不重要了,生命也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