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人为鉴,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的面具。跟你的朋友、爱人、家人和同事谈话,问他们最喜欢你的哪些特质,最讨厌你的哪些特质。努力让他们表达出心中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明白,你不会因为他们泄露了你的“秘密”而报复他们。或许你会发现,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与你对自己的认识并不相同。别人往往能发现你身上一些隐藏得很深的优点和缺点。
许多人都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判断。“判断”这个字眼的分量很重,所以我更愿意采用“反馈”这个说法。别人的反馈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我们当然用不着被别人的看法左右,但如果我们害怕了解周围人对我们的看法,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许多人之所以害怕了解别人的看法,是因为他们担心别人会把他们最恐惧的事情揭露出来。而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强烈地否认和排斥这些事情,往往是因为这与他们心中的阴影有关。
这话里的别人,前提是了解你的人,朋友、爱人、家人和同事,毕竟不了解你的人,观点会很狭隘和片面。而这些“别人”所了解的你,还是带着别人的心智的。每个人都不喜欢被评判,却都在自己心里做评判的事情。反馈这个词语改得奇好,反馈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决定权在自己!
别人不仅能看到你的一言一行,也会注意到你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来的细微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与你的言行不符,他们很容易就能注意到。所以,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的话,最好去问别人。爱默生曾说:“你的本性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如此强烈,我再说什么你都听不清了。”那么,你的本性所表达出来的信息究竟是什么呢?你的表情和身体姿势,无时无刻不在表达你内心中的信息。近期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所携带的信息仅占总信息量的14%,另外86%的信息都是通过表情、身体语言等渠道传递的。不妨问问自己:“我的表情和姿势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信息内容与我的言行有矛盾吗?我感到悲伤的时候,脸上会不会带着微笑?我向别人夸耀自己的生活时,会不会表现出一副疯狂的样子?当我站在镜子前的时候,还能对自己的身材感觉良好吗?当我在镜中看着自己的眼睛时,是感到自信还是想要逃避?”
与人交流,重点看身体语言吗?观察自己身体透露出来的语言,那可能更真实。
发掘阴影的另一种方法,是把你最欣赏的三个人和最憎恨的三个人分别列出来。你最欣赏的人,应该是那些你非常想模仿的人;你最憎恨的人,应该是那些让你感觉到愤怒或讨厌的人。你所列出的可以是你认识的人,也可以是不认识的人。列表完成之后,再在后面标出每个人所对应的三种特质。最后,在另一张纸上把你标出的所有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分别列出来。
在这样一份列表中,你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那些自己刻意压抑的特质。对于每一种特质,都要仔细进行分析。我通常会从消极特质开始分析。最开始,你或许会觉得自己身上绝对不可能有与你最憎恨的人相同的特质,然而,这种“绝对不可能”的感觉恰恰是刻意压抑某些特质的表现。
欣赏一个人,往往是欣赏这个人身上的某一个突出的特质。讨厌一个人,也是这样。
那些最令我们难以接受的特质,通常都与别人伤害或错怪我们的经历有关。我们总是愿意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归罪于别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不要一味记恨那些伤害过你的人,而是要寻找当时的经历给你带来的收获。假如他们当时没有伤害你的话,你是否会错过生活中的某些机会?你是否因为记恨他们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阻碍了梦想的实现?过去的伤痛是经验也是教训,但绝不是逃避现实问题的借口。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所表现出的特质,同样存在于你自己身上,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自然就可以释怀了。
禅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在路上走着走着,遇到了一条河,河边有一个年轻女人,想过河又不敢蹚水过去。其中一个和尚弯下腰,把女人背过了河,然后两个和尚又继续往前走。过了一段时间,另外一个和尚终于忍不住开口说:“佛门弟子是不允许碰女人的,你为什么要犯禁?”先前背女人过河的和尚答道:“我在河边就把她放下了,为什么你到现在还‘背着’她?”
你的过往是财富还是包袱,是由个人决定的。“你为什么要犯禁?”-->你不应该犯禁--->我在为你犯禁的事情而内耗
放下和背着,很有意思的一对词语。放下是让自己舍得、而舍不得则是我愿意背负。舍得与舍不得,放下和背负。
你往往会因为讨厌某种特质而故意表现出相反的特质。这等于是逼你朝固定的方向努力,限制了你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对愚蠢这种特质的厌恶,让诺曼丧失了偶尔放松一下,享受闲暇时光的自由。他在承认自己也具有愚蠢这种特质之前,从来不读小说,也不打牌,因为担心那样的生活会让他变成一个愚蠢的人。结果,他也无法享受这些休闲活动带来的乐趣。
忙碌的人,无法真正的放松也是这样一个状态。一个人在关机状态,和他在待机状态是不一样的,待机状态的人无法享受到关机状态的安宁和平静。
我在没有学会与自己的亚人格交流之前,总是期待着别人替我解决问题,找出我身上不对劲的地方。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心理治疗,也曾相信算命术和占星术。每当我感到愤怒或悲伤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有些地方不对劲,于是花钱去见各种各样的“专家”,请他们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如果他们的解释是我乐意听到的,我就会觉得他们很聪明。如果他们的解释是我不愿意接受的,我就会再去找其他的“专家”,直到听到我想要听的解释为止。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糟糕,一定还有更好的方式。难道我就不能自己了解自己,非要通过别人的解释来认识自己吗?现在我已经认识到,我们的内心原本就有非常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只要一点点引导,就可以让我们找回完整的自我。与自己内心深处的亚人格谈话,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引导方式。
与自己的亚人格交流,嗯,挺难,从跟自己的小我对话开始做吧。
我们觉得追寻梦想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却没有意识到,整天庸庸碌碌地生活,压抑自己心中的渴望,其实更加消耗我们的精力。因为没有追求,所以我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会让我们越来越绝望,这绝望会在我们心中慢慢积累,最终以疾病和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要预测一个人的未来,通常只要了解他的过去就可以了。过去的经历让我们相信,我们将来所能得到的东西,最多只能是过去经历的翻版。如果我们维持这样的信念,视野就会受到限制,导致我们无法超越过去的自己。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什么变化。我们的过去会影响我们说话的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生活方式。有些人不仅要承担自己的过去,还要承担他们父母的过去。痛苦经历会在家庭中代代传承,我们只有理解了这种传承机制,才能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改变,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量变引起质变,观点决定视野。
我们生活中的核心信念几乎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形成的,受到父母家人和童年经历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在两岁、六岁或八岁时遭遇的痛苦,往往会在潜意识里蛰伏一生,不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从来都不会质疑自己的核心信念,也不会思考这些信念形成的原因。我经常遇到那些想成为作家或艺术家的人,他们尽管有这样的向往,却从来不付诸行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注定会失败。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时,他们会说自己没有足够的天赋,或是没有接受过适当的教育。他们对这些理由深信不疑,对自己的梦想却没有足够的自信。
他们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想法,通常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或是其他敬爱的人曾对他们说,或是用其他方式对他们表示,他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由于他们从来都没有质疑过这种信念,所以也就从来没有尝试过将梦想和追求付诸行动。主导我们生活的核心信念往往是这样的:“我做不到。这样的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我永远不可能做得足够好。”
教育可以成就一个人,教育可以毁掉一个人。今天的自己,是过去自己的延续,却不是未来自己的开始。当意识到自己有错误信念的时候,世界已经开始改变。自我教育和童年经历密不可分。
许多人会刻意表现出与他们的父母截然相反的特质,这其实是继承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受到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和消极特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绝不可低估。我们的父母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特质,往往也是由于他们上一辈人的影响。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可以改变看待过去的态度。
基因就是这么强大!我不能改变自己的基因,但我可以改变可变的。
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的积极诠释,拒绝那些让我们感到孤独无助的消极诠释。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合适的诠释方式,任何消极的经历都可以呈现出积极的意义。世上发生的事情本无积极和消极之分,是我们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出发,给不同的经历贴上了积极和消极的标签。影响我们感情的,并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对某一段经历的主观认识。我们之所以会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也是由于主观感觉的缘故。你觉得谁应该为你的缺点和失败负责?
一样的嘴,有不一样的说法;
一样的眼,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样的耳,有不一样的听法;
一样的脑,有不一样的想法;
“换个活法,从换个说法开始”
我们必须学会同情自己,如果没有这种同情心的话,我们心中就会充满恐惧和对自己的憎恨。由于憎恨自己实在太痛苦,我们就把这种憎恨投影到周围的世界中去,让世界来憎恨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痛苦归罪于世界,而不是我们自己。
放眼望去,身边太多这样的人了,好了,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