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本章标题:不丧失自己生活的主动权,不以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本章共 5 篇文章。这一章我第一眼想看的文章是 1,2,3
- 你不是废物,你只是还没有激活天赋
- 年轻人到底要不要买房
- 留学救不了内卷
- 享受无聊,给生活留意些空白
- 用利益思维选择学校和专业
分
《你不是废物,你只是还没有激活天赋》
什么是天赋
前提:有没有这样的基因
不同的生物,天生就有不同擅长的地方,这个和生物特性有关。如果用能不能牧羊来评价一只泰迪,那它终生都会是一个废物,但泰迪本来就不是要去牧羊的呀。(我:现在的评价标准和实现方式都太单一了,搞的大家都很卷,对于某些未知的事务很恐惧)
人也一样,天赋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基因决定的。但是这些天赋就像智齿,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长出来,即使长出来了也有可能埋伏在牙龈里,不光看不见,派不上用场。
“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环境”,决定你的天赋能不能被激发出来,激发出来以后又能否派上用场。(我:比尔盖茨和纤夫,天时、地利皆不同,无法比较)
激发:如何定义天赋,激发天赋
所谓的有天赋,我觉得就是别人做这件事情很难、很痛苦,你做这件事情很快乐。那些有天赋的同学呢,他们根本不用逼自己,因为挑战难题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反复获得超越别人的收获,反复强化这种认知,自然就会产生自信和兴趣,然后变得更强。(我:比如小学和初中阶段,真的是感觉学习挺快乐的,解答出一道数学题的快感,是真的很好的正反馈。可惜上了高中就没了)
把一切推给命运,这是宿命论。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最后尝试着去改变世界,这明明就是一种科学。(我:认可这个观点,不然一切都是已有的固定轨迹,有什么意思呢)
珍惜:不确定的天赋,终将被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固定成确定的人生。
天赋这个东西很有趣,它不是必然显现的,显现了也不是必然用得上。天赋没有出现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场合,那就等于零,甚至有可能是负数。但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把天赋放一放、等一等,想在一切稳定下来以后再尝试自己的天赋。但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曾经的天赋已经消磨殆尽。(我:比如身体,过了 30岁,是真的没有 25 身体棒,这方面还是珍惜当下,如果能做一些事,赶快做。不然时间、精力是真的不够再干曾经想干的事)
鼓励:找到自己的天赋
你不是废物,你只是还没有激活天赋。不要沮丧,你永远有你的世界宝藏。(我: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不要停下来,去寻找 )
《年轻人到底要不要买房》
答案:如果这是你的第一套房,且买得起,买就可以了。第二套、第三套,请走开
理由:
- 这是目的和成本的问题,一个人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只需要牢牢抓住自己的目的,然后评估综合成本和收益就可以了,不要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纠结。至于专家怎么说,媒体怎么吹,根本不重要,一件事情谁承担后果,谁说了算。
- 为什么只需要考虑买不买得起,不需要考虑房价涨跌?
- 买不起那是没办法,别浪费精力在考虑房价上,抓紧想法子挣钱去。
- 第一套房的房价涨跌和你真正的生活体验没有必然关系!撑死了就是心里爽不爽而已
- 房价涨了,你也没法把这套房子卖了睡大街去啊。房价跌了,你也依旧在享受这套房子带来的户口、学区、归属感啊。不管房价涨跌,你的核心需求其实是户口,是学区,是城市归属感,是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是让自己扎下根,不回去!
- 第一套房还有一个好处是,固化一部分资产,弱化一部分负债。
- 怎么理解固化资产?
- 你欠银行的钱,也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越来越不值钱的。而房价,不论什么时候,都是随着工资水平、物价水平涨的。你把钱换成了房子,就是把自己的资产放到了最起码跟得上通胀的产品上。
- 年轻人需要自由,需要无拘无束,没问题,但同样需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一个风险兜底,第一套房,就是一个兜底。
《留学救不了内卷》
部分幸运的普通人的前半生,喝鸡汤,打鸡血,从小卷到大,一个鸡娃闭环由此形成,焦虑感爆表。导致的现象就是,孩子生理苦,家长心理苦。
从幼儿园开始,就为上最好的小学做准备;
上了小学,为上最好的初中做准备;
上初中,为上最好的高中做准备;
上高中,为上最好的大学做准备;
上了大学,为找到最好的工作做准备;
到了职场,比谁更能加班,更能不上厕所。
卷的本质是什么?是资源有限,是分配机制有限,但每个人的欲望无限。
通过出国留学逃避卷的方式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留学后赖在原地不走,直接卷进国外大厂,或者进入外企中国分部,避开国内的就业竞争(不然,花了 100 万留学回来打工,且不说啥时候回本,在国内职场,你还真干不过 211、985 毕业的卷王)
《用利益思维选择学校和专业》
核心思路:围绕就业和赚钱。
VIP 玩法:如果你家里特别有钱,那你可以忽略专业选择问题。有钱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上大学只是体验生活,毕竟“钞能力”才是真正的魔法。
六条决策思路:
第一条,围绕家庭优势来选择专业。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如果家里能提供非常具体的帮助,直接协助解决就业问题,那么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复利效果,你家里有资源,你有能力与意愿,彼此都高兴)
第二条,盘点完家庭资源后,要考虑学校的地域性。
城市和学校决定了我们将来毕业时的关系圈和人脉圈,这是一个大学生刚毕业时的起步资源,一旦换城市就业,会直接浪费掉大学时候积累的资源,非常不划算。(我:想想你现在的城市,为什么选择留下来?)
第三条,不要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多听专业人士意见,排雷天坑专业。
不是学了金融才有钱,而是有钱人喜欢让自己孩子学金融,金融可以合法把家里的优势资源变现。
编程这件事情,重逻辑,重英语,重数学技能,重代码能力,所有理科学生其实都可以直接转为程序员,与其纠结专业,还不如多写代码,多参与开源项目,多参加点编程比赛,多刷点LeetCode之类的平台,更管事儿。(我:如果你脑子还行,单纯靠脑子能进 郑大,我劝你要不走学术路线,要不玩编程,比选个市场营销好太多了)
第四条,不要依据个人热爱来选择专业,爱好归爱好,工作归工作。
况且大多数年轻人,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一无所知。很多人觉得自己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写东西,喜欢美食,喜欢旅行,喜欢看B站视频,喜欢游戏,这些是爱好,所以自己也要选择相关的专业。但恕我直言,大多数人只是喜欢玩这些东西,本质上让你沉迷的是玩乐享受,以及玩乐享受带来的某种优越感。真让你踏踏实实从专业角度来执行这件事,你可能会痛不欲生。(我:十分认可这句话,你不是爱好,只是沉迷其中的玩乐享受罢了)
第五条,考虑专业兼容性。
在选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向下兼容性,尽量选择有门槛的专业,这样一是就业有优势,二是给自己留了转其他行业的后路。
第六条,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不要只看当前一步,要多看几步。
学校分热门学校和冷门学校。专业分强势专业和冷门专业。
赚钱才是你工作后最重要的事情,没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了。工作的目的就是赚钱,赚钱的目的是让自己有选择权。
题外话:
很多人所谓的中年危机,就是年轻的时候算不过来账的事情做太多了,以为自己能一直牛下去,结果到了中年各种危机一起爆发。一定要在还没有出现危机的时候未雨绸缪,真正的聪明人是让坏事不要发生,而不是发生了之后怎么办。很多事情到了最后都是无解的,没商量的。(我:很认可这两段话。比如不到 30 岁,是真的不会想到自己不行的)
你不要因为爱好选错专业,告诉你要结合家庭条件选择,告诉你就读大学时要拼命做对自己就业有帮助的事情,告诉你要找有选择性的工作,为的就是让你赚钱。爱好和赚钱并不冲突,你完全可以在工作之余尽情发挥爱好,不带功利性的那种。如果你真的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觉得自己就是痛苦,就是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事业,那就去燃烧吧,有自己前些年赚下的钱,不管怎么样你也还有退路。
总
第一章节的几篇文章,当下的我,只推荐读《你不是废物,你只是还没有激活天赋》,俞敏洪的文章、《内瓦尔宝典》、乔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实说的都是这件事,找寻你热爱的,发挥你的天赋。
其他几篇文章不推荐首先阅读的原因:
《年轻人到底要不要买房》:抱歉,我已经上车了,且车有毒
《留学救不了内卷》没留过学,不做评价
《享受无聊,给生活留意些空白》个人认为我给自己留的空白够多了,活的已经很特立独行了,不生孩子,不用养父母,太多人和事都不管。抖音占了不少人的空白,短视频时代,你说也没用啊
《用利益思维选择学校和专业》挺好的,可惜我现在 30岁了,希望我 18岁的时候看到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