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概述 、病因 、症状 、诊断 、治疗、饮食
概述描述: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别名
中风;脑血管意外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神经科
并发症
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
危害
本病严重可影响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功能,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治愈性
病死率10%-30%;致残率60%-70%。可反复多次发病。
指导建议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血液稀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必要时需要行手术治疗。出血性中风中脑出血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
脑卒中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特点。
(一)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
2.其他疾病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3.不良生活方式 通常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比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肥胖、缺乏适量运动、过量饮酒等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4.其他 如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也可导致该疾病的发生。
(二)症状
典型症状
头晕头痛、肢麻、吐字不清,半身不遂。
常见症状
起病急,起病后立即出现相应的症状。全脑症状,如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如偏瘫,语言功能受损,偏盲,行走不稳,饮水呛咳等。
其他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常感到枕部-颈部交界区疼痛,怕光。
(三)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CT检查、脑血管造影、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
(四)诊断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有助诊断。
诊断依据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具体标准:
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
(五)治疗原则
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神经保护、降压治疗等。
(六)治疗方针
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无论是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病人,在功能障碍的恢复期都可以考虑行康复治疗、高压氧治疗。
(七)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脑卒中最有效的救治方法,但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静脉溶栓限定在4.5小时内,动脉溶栓可以适当延长)。
对已有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应按照脑卒中的指南进行;对慢性或陈旧性脑卒中其血压治疗的目标一般应达到<140/90mmHg,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其降压目标应达到<130/80mmHg。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
(八)手术治疗
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狭窄部位在下颌骨角以下,手术可及者。颈内动脉完全性闭塞24小时以内亦可考虑手术,闭塞超过24~48小时,已发生脑软化者,不宜手术。
2.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对预防TIA发作效果较好。可选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枕动脉-大脑后动脉吻合术等。
预后情况
总体上中风的病死率达10%-30%;致残率60%-70%。可能反复多次发病,增加病死率及致残率!
(九)饮食
1、日常护理
禁烟、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坚持康复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饮食调理
限制膳食中的盐含量、多食新鲜水果蔬菜、避免过量饮酒。清淡饮食,忌吃肥腻厚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