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抓娃娃》讲述了一个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故事,很多影评直呼它为中国式恐怖。
对于做妈妈不久的我,这一年也一直思考探索未来该如何育儿。
在观影的过程虽然一直大笑,但只要停下来细想,就会感到压抑揪心,让人窒息。
故事发生在西虹市,沈腾扮演的马成钢是西红市首富,在大儿子富养练废的情况下,把注意力都放在仅有几岁的小儿子马继业身上,打算培养其成才,继承家业。
但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成功,把原因归结为贫穷困苦的童年生活。
于是带着小儿子和老婆,回到小时候住的破旧大杂院,让儿子按照他的成长道路长大,想当然的觉得这样就能使小儿子成才,继承家业。
整个大杂院里所有的住户,都是马成钢的员工和教育专家,按照自己的设计全力培养好儿子。
作为子女,同时也作为新手父母,我看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偏激的一面,同样也对教育下一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1.苦难教育并不值得歌颂
余华在《活着》里说过: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避。
苦难只会窄化思维,陷入低认知的困境,不会培养出精英。
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求,人尚在生存层面苦苦挣扎,所谓人穷志短,又何谈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的上层需求呢。
王朔曾说: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苦难不等同于挫折,苦难不能让人成长,而克服挫折才能让人进步。
2.不要以爱之名道德绑架孩子
影片中为了让小时候的马继业知道自己错了,奶奶假装自己因为继业的错误喝不到中药要吐血而死了。
马成钢为了追回发现真相要逃离控制的儿子,对他说:你觉得我们再控制你的人生,你也在控制我们的人生。
这两幕看的我毛骨悚然,以爱之名,却行操控之实,让人窒息。
孩子完全没有选择权决定是否来到这个世界,成长的过程也必须完全依靠父母生活。
我想起小时候父母经常的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是我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你亲生父母是捡垃圾的。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类似的话。幼时的我听到这些话十分沮丧、无力反驳,我至今回忆起来,心都一阵抽痛。
作为孩子的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父母,要比其他父母优秀富有。
为什么父母却对弱小的孩子如此残忍刻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霸凌呢?
每个孩子来到世界自有他的副本地图,不是用来实现父母未完成的愿望试验田。
3.孩子的底气来自于家庭无条件的爱
影片里马继业因为自己的错误失去家庭的“全部存款”,为了弥补错误,捡空瓶子赚钱堵窟窿。
为了不让儿子走体育道路,马成钢在儿子睡着时往他脚上涂麻药,安排医生说腿有问题,不能再跑步。
当马继业知道所有真相,以高分考入体育大学后,看似走上了他的自我实现之路。
但在一场比赛中,跑着跑着看到路边的空瓶子。他鬼使神差偏离正常道路,一边捡瓶子一边跑步。
原生家庭的长期欺骗和控制,让本已走入正轨的马继业再次脱轨,更何况心灵精神上的创伤,不知道是否还能愈合。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身保持胜利者的感觉。而这种成功的信念,会让他这一生都能不断的取得成功。
成功与否我们姑且不论,但家庭无条件的爱,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孩子心里有安全感,并坚定的确信无论何种情况,爸妈可以给他托底依靠。可以做自己,放手一搏,追求梦想和幸福。
4.你的优秀,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即使别人是你的父母
影片中被富养养废的大儿子,成绩不好,文化不高,爸爸马成钢对他非常嫌弃,甚至把他送到外国眼不见为净。
大儿子始终渴望爸爸的认可,一次次的努力,换来爸爸的一次次嫌弃。
最后,他放弃了,做回自己。坚持锻炼,依靠坚强的意志,登顶珠穆朗玛峰。
在登顶的时刻,他终于对世界大喊出:老马,我再也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
但其实他很优秀。敬爱爸爸,尊敬后妈,爱护弟弟。心底善良,内心坚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没有人可以定义我们。我们也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其实我们很优秀。
最后,关于电影《抓娃娃》的名字,不仅是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也是在说人生就像抓娃娃,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未来无法预测,我们只需轻装上阵,勇敢面对一切困难,一直跑下去。
你会发现,沿途风景真美丽,生活真美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