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闭环”的那小节,引入了管理学中“戴明环”的四个步骤(PDCA),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强调的完成比完美重要,用成长性思维指导我们先行动起来,快速形成闭环。
在”切换“的那小节主要介绍了我们大脑的两种操作系统: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系统。分析了两种系统的优劣势,强调关键在恰当的时候随时切换系统,协同操作。
这一小节则是在”闭环“和”切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两者综合起来,同时引入”内控点“的概念,说明这三者之间是如何共同作用,提升我们的认知效率的。
内控点
那究竟什么是内控点呢?老喻以《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科维的一句话来举例,科维讲过一句令他一生难忘的话:
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我们的回应就存在于这个”空间“之中,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蕴含在外面的回应之中。
这个”空间“是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回应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既可以感应外部世界,又可以感受到内心世界的成长和幸福感。我们对中间这个隐性的”空间“的反应,直接影响我们具体的行为方式。
让我们以心理学的例子再来说明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小事情搞的我们心情烦躁,发脾气等负面情绪。比如下班回家路上,突然被飞来的皮球打到身上,新买的衣服被弄脏了,这时我们很多人瞬间发飙甚至破口大骂,我们的负面情绪瞬间被点燃。
针对如何通过主动控制的方式,减少我们负面情绪的发生,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ABC”行为疗法。其中的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信念,即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等,C表示我们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阀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结果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是产生消极情绪和障碍的关键点。
这个B就等同于科维所讲的“空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控制点含义。
回到刚才举的那个例子,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对外界的刺激会直接在潜意识中产生应激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危害,保证我们的生存前提。负面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条件反射,这个过程启用的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
使路人破口大骂的直接原因并不是飞来的皮球,而是我们自身对于飞来皮球这件是的信念,我们的态度和反应。那如果我们对飞来皮球这件事情的态度进行主动控制,冷静思考三秒:“哎,算了,调皮捣蛋的孩子而已,衣服脏了可以洗嘛”。这样就自然平息了心中的怒火,负面情绪就不会产生了。这个过程启动是我们的主动控制系统。
从这个例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动控制系统通过对关键“内控点”的积极干预,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正面效应。那么在什么时刻调用“内控点”呢?
作者引入了“认知飞轮”的概念,“认知飞轮”就是“认知”的最小颗粒,就如同细胞基因是生物学的基本颗粒一样。“认知飞轮”主要由四个节点构成: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这个四个节点可以对应"戴明环"中的PDCA)。作者进一步将这四个节点比如成了四个角色:
感知环节:好比情报员,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
认知环节:好比分析师,需要特别的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并且给予公平的估值;
决策环节:好比指挥官,必须根据分析师的评估计算,作出决定。决定必须十分果断;
行动环节:好比战士,需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执行任务。
完整的“认知飞轮”好比是4乘100的接力赛,由以上四个角色协同完成。那么接力赛比赛结果如何除了与四个角色自身素质有关外,更重要的在于“交棒点”的衔接和控制,“交棒点”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内控点”。咱们跑过接力赛的都知道,如果交棒过程中掉棒了或者不交棒,那么对整体的成绩是有很大影响的。
回到我们的认知层面上,我们认知出问题也常常是因为这些控制点没有衔接好或者直接跳过引起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心理学案例,我们“感知”的信息没有经过“内控点”的思考,直接进入“认知”环节就会出现情绪化的表现。而通过“内控点”思考后的路人,其行为方式会更加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