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
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
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好人和坏人,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这部论典一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只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
《二规教言论》文字上浅显易懂,关键要把它当作镜子对照自己,看自己具不具足这些功德、是不是无惭无愧者。
念颂忆持文殊菩萨的功德
所谓出世间智慧,指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世间智慧则是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通过祈祷文殊菩萨,就能获得以上这些功德。
《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现在世间上有些人智慧不够、精力不够,若能经常持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愚昧无知的众生。《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我们平时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例独行。
现在世间上的人,多数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大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乐。而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正思维“我”的解脱、“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有钱人拼命想把名声搞上去,有名声的人盼望一朝大权在手,有权的人又想要招财进宝,钱、名、权之间的关系犹如三角形,要互相观待而安立。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条路,自己使劲地向前奔。可在奔跑的过程中,有些不但不成功,反而掉了下去,最后伤心欲绝。
若能无勤当中得到名声,这也是自己的福报所感,随意享用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前世的福报不具足,或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没有获得所希求的名声也不要过于伤心。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在报恩这个问题上,能够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好坏。有些人好像牛粪一样,对他作利益无所谓,作损害也无所谓,他并非证得了大菩萨利害无二的境界,而是根本不知利害取舍。别人供养他黄金和说他坏话,对他而言没什么差别,这种人有没有生命也不太清楚。了知取舍、辨别是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父母对儿女的执著,真是胜过一切!如果父母仍然健在,应尽心尽力地孝顺侍奉;如果已经过世,开法会或遇到佛塔佛像时,则应提一提他们的名字,念《普贤行愿品》作一些回向。身为子女的人,今生中要尽量以佛法来报父母的恩德。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平时说话一定要可信,假如经常说妄语骗别人,等流果会使自己生生世世变成虚伪之人。我们不要像有些世间人那样,张口就说些漂亮话,骗别人还认为了不起,而应变成如黄金般的人,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不掺杂任何水分,也不说无实义的废话。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好人能将别人的点滴之恩永记在心,即使有人伤害他,作为大乘行人,虽不能报仇,但按照高僧大德的传统,也一定要利害分明。
有些在家人自己稍微有点钱、有点权,就把父母当仆人对待,把父母当牛马一样使唤;而对处处作对的怨敌,反而卑躬屈膝,整天巴结供养,人品完全已经颠倒了。对这种人,所有的天神都不会喜悦,也不会对他进行帮助。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做人切勿表里不一,言行背道而驰,《格言宝藏论》中亦云:“心里思维一件事,口上言说另一事,此乃名为狡猾者,亦是愚人装学者。”
他人财富圆满时,自心无端感刺痛,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
作为凡夫人,自相续中一点烦恼也没有,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生起嫉妒,要马上意识到并励力忏悔,倘若任其泛滥,造业是非常可怕的。
如此彼等之因缘,摧毁自续之福德,如人住于不净地,虽求百千天龙尊,然欲亲近极难为,尔时有人如此说,哎呀吾辈多祈诵,何故于事无稍利?
凡事皆以因果为标准,如理如法地行持,为了众生发菩提心,他们不用天天给自己念经,事业也非常圆满、顺利、成功。即便上的供品非常多,但目的是害别人或是求平安,真正想获得解脱的少之又少,护法神是不会加持的。以自私自利的发心来念经,起不到作用不应怨天尤人,应该好好地观察自己。
浊时众生福报浅,平时行为不善巧,受彼报应当了知,汝应莫作诸恶行。
浊世的人,福报本来就非常浅。转生在这样的时代,一是前世的业力,二是今生中不如法的行为太多,感这种苦果也是理所当然,可能还有恶趣的痛苦在等着呢。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弘一大师,在别人看来他的福报非常不错,学识、地位、修行等令人羡慕,但他始终认为自己的福报浅。在有些教言中,他针对学佛年轻人的劣习,提出了四点建议:一、爱惜福报;二、经常劳动;三、受持戒律;四、自尊自重。尤其是惜福这一条,他常说:“我们末法众生的福报很浅,一切衣食切不可随意浪费。”草鞋、衣服没有用五、六年,他是从来不换的,日常饮食非常简单,用纸墨也很节省。他经常给僧众讲这些道理,说不仅是自己,印光法师对惜福也很重视:有一次,一个人供养印光法师白木耳,让他补身体,大师马上托人送给谛闲法师,说自己福报浅不堪受用。像这样的大德,珍惜福报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平凡众生,行为上更应该值得注意。
士夫多数望自身,集聚一切胜福德,然不了知无其根,如同瘠地播种子。
人们都希望能积聚一切殊胜的大福德,世间人追求财富地位,修行人追求即生成就,不管在上师面前求加持,还是在佛像面前发愿,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些事。虽然心是如此迫切,但他们不了知自身是否具足条件。假如不具备这些条件,希求再大也没有用,就像在荒凉贫瘠的沙漠上播种一样,是不可能丰收庄稼的,并不是种子没有能力,而是播撒的地方太差了。现在有些修行人,连最基本的出离心和信心都没有,却妄想在相续中出现最高的证悟境界。有些领导也是同样。其实,当一个领导,无论官职大小,至少要有利他之心和做人的基本素质,若连这些都不具足,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最后只会是洋相百出。人需要观察自己,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器、是什么样的根基,这些务必要心里有数。若能了知这一点,以后即使你的愿望没有成功,也不会感到特别苦恼。
拥有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诸功德,若具功德则诸天,不求亦将自然集。
一个人若具足世出世间的智慧,拥有前世所积累的福报,不一定非要勤作,也会自然圆满诸多功德。人品性格很好、凭良心去做事,即便不祈求天众护法,他们也会自然集聚。
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需说。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若能做到表里一致、言行如一,当面与背后不相违,所发的誓言、所承诺的事情如同刻在石上的花纹一样,永远不会改变,众人一定会喜欢他。
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需说。
知恩报恩,今生中不管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自己,只要别人有恩德,就应该寻找机会报答。如果没有能力报恩,起码也要知恩,经常在别人面前说一下。深信因果,所作所为不颠倒而行。若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就是真正的智者,众人都会想方设法对彼作饶益,护神等就更不用说了。
何人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不颠倒,国王亦为护如眼,诸神护之何须说。
非常勇敢,无论做什么事,有一种不共的坚强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脆弱,什么违缘也动摇不了他。同时,他恩怨分明,对事情的前后分得清清楚楚,哪些是亲人、哪些是怨敌,哪些是悲悯的对境、哪些是憎恨的对境,对此一点都不颠倒含糊。从学佛的角度来讲,对怨敌不能报仇,沙门四法中有明确规定,但这里两个概念不能混在一起。因为有些人好像石头一样,对别人的打骂与损益毫不在乎,别人和自己分不清楚,亲人和怨敌分不清楚,成天迷迷糊糊的,自认为菩提心修得不错,但实际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何人发誓语坚定,成办大事具慧力,诸天于彼亦生惧,余众畏之何需说。
现在很多人,一是誓言不坚定、人格不稳重,二是没有甚深的智慧,以致人也不怕他、护法神也不怕他,自己没有什么威力。因此,为了让护法神害怕,为了让更多的人害怕,我们应该做个具有威严的人!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智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断除自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稳重
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若无稳重之胜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有愧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泄露极为隐密语,令诸信赖者灰心,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不放逸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众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正直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狡诈者什么样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誓言坚定
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讲过,人的心态有三种,一是他所承诺的始终不会变,犹如石头上刻的文字,纵经种种侵蚀亦不会磨灭。
而中等人,如果没有外缘影响,誓言是不会变的,但若遇到一些违缘,很容易改变当初的承诺。如同在土里写文字,不可能轻易就消失,但若被大风吹、雨水淋,字迹马上就模糊不现了。这些人的心态也是如此,本来自己学佛、做事还是比较稳定,可一旦遇到恶友的影响,原来的誓言马上就变了。
下等人像是水中的花纹,此起彼伏,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需要任何外缘,誓言随便就舍弃了。今天承诺这个,明天承诺那个,之后一眨眼就变了,这是非常下等的人。
佛陀多生累劫前发誓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之后在生生世世中,这个大愿也没有变过。我们在大的原则上也要这样发誓,无论是外缘、内缘都不能摧毁这种誓言。誓言坚定的人,别人也会特别信任,平时在做事过程中,这些人非常可靠,众人都很相信他的话。
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背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只看一个人是否今天承诺的明天就变了,今天说一句话,明天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即可推知他的修养水平不高。
大多数人缺乏这一人格基础,所以更上一层的境界无从谈起。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曾在不同人的面前承诺过,也在上师三宝前发过誓,但很多都已经违越了,所以应该尽量忏悔,猛厉地自我谴责。
劣者爱惜自生命,智者珍视自誓愿,劣者背弃誓愿时,智者对此感稀有。
坚守誓愿的功德,是一切世间的庄严。如果一个人誓言坚定,不管他住在哪里,诸天都会予以保护,他的美德始终闪烁着光芒,吸引无数人云集旗下。所以,世间上有些高僧大德和智者,自有其不共特点,你们不要认为“这个人名气很大,其实没有功德”,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人人对他非常恭敬的话,他必定有过人之处。
承诺之前先应通过智慧来详细观察,如果实在办不了,即便是上师吩咐你,你也不要承诺。一旦承诺下来,就千万不要改来改去,否则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在别人看来,你也是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知恩图报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对父母也好,儿女也好,不管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有恩,一定要想办法报答。假如实在报不了,也应该把感恩之情告诉他,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说一声也能起很大作用。
利 他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是利他心。最贵重的财物是什么?也是利他心。有了这颗心,就具足了一切功德。世人常说好人坏人不好分,好坏的界限应该用利他心来分。
选人要看对大家有没有利益。不管别人有什么看法,选人时,首先是看他具不具足利他心,如果具足,智慧等不圆满也不要紧,倘若不具足的话,能力再大也不行。千万不能因为跟自己的关系不错、对自己的态度很恭敬,就把他选上。
贪图自己利益的人,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即使办了一点,效果也很低劣。因此,大家不要一味都是为了“我”,为了我的亲朋好友、为了我的什么什么……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贪执“我”,我们一直沉溺在轮回中,至今还没有解脱,而佛陀发心为利他,早就已经成佛了。
大乘论典中再三告诫,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信 心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苦谛,是指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其本体皆由三大痛苦所摄;集谛,指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众生以善恶业而流转轮回,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与业形成结生的关系;道谛,有些论师说真正的道谛是见道和修道,而我们自宗认为五道[1]都可以安立为道谛;灭谛,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通过五道遣除相续中所有垢染的离戏部分,二是真如法界的清净部分。这样的四谛,包括在因果两个方面,或者轮涅两个方面,轮回的因和果分别是集谛和苦谛,涅槃的因和果分别是道谛和灭谛。
永远不会欺惑我们的,唯一就是三宝。若对三宝有不共的敬信,不管你处于什么境地,三宝都会以不可思议的加持来保护你。因此,平时我们遇到违缘、身患疾病、心绪不安时,千万不要忘记祈祷三宝。
只是我们的信心不够、定解不够,对三宝的加持半信半疑,若能一心一意地祈祷,三宝不加持是不可能的。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作为一个修行人,务必在因果概念上再三下功夫,令自己真正生起因果正见。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爱自己,对自己很执著,如果不希望自己生生世世受苦,千万千万不要造恶业。
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不要以烦恼而做出愚蠢的事情,随心所欲地造恶业。
布施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衣食住行,并不需要其他什么。不管你有多少财富,只是为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适而已,如果要求过高、希求过大,那么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无法达到。佛陀在戒律中也经常强调,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衣食简朴、住处简陋,其他的财产要布施给众生。所以,如理如法护持戒律的人,不会积累许多财产。
凡夫的欲望是无限的,一个人有再多的财产,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所以除了日常必需品以外,其他都是多余的东西,是增长痛苦的因而已。
稍微有一点东西就可以布施,即使没有的话,诚心随喜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德。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布施乃为增上门。
得 果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树根是智慧和稳重,树茎是不放逸和知惭有愧,树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坚定,树叶是知恩报恩和精勤利他,树花是正信和布施。若能行持以上这些法,今生来世都会长寿无病、心情愉悦、财富圆满。
链接书籍
《入行论》
《佛子行》
人规方面的教言,《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君规教言论》等中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