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4个好用的方法,希望它们能帮助你开启行为上的改变(点击查看《如何让改变真正发生?4个方法,帮你开启行为上的改变》)
我们都知道,行为是由底层的思维所引发的,行为层面的改变是最表面的,那么如何改变底层的思维呢?
今天的文章,我将给你分享3个塑造成长型思维的方法,帮你开启思维上的改变。
01
通过上一篇文章,我们了解到,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替代旧经验。而用新经验替代旧经验的关键,就是思维方式上的转变。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更利于我们做出改变呢?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过:“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意思是说,一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我们对它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比如:
同样的半瓶水,有的人觉得只剩半瓶了,就开始焦虑;有的人觉得还有半瓶,觉得非常开心。
同样一件事,有的人看到的是潜在的问题,就开始担忧;有的人看到的是隐藏的机遇,觉得非常兴奋。
这些具有惯性的想法,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前一种想法有些消极,会阻碍改变,是防御型思维;后一种想法非常积极,有利于改变,是成长型思维。
我们先来看看,哪三种典型的防御型思维,在阻碍我们的发展?
01
三种典型的防御型思维,
阻碍你的改变
常见的三种防御型思维分别是: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这三种防御型思维通过阻碍我们与外界进一步互动,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止步不前。
第一种:僵固型思维
僵固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的。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僵固型思维。
德韦克让一批孩子做了简单的智力测试题,做完以后,有一部分孩子被表扬聪明:“哇,你做对了8道题,太聪明了!”另一部分孩子被表扬努力:“哇,你做对了8道题,太努力了!”
结果在接下来的测试中,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大多不愿意选择更难的测试题目。当研究者给所有人都安排了非常难的题目时,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对解题失去了兴趣,即便重新做简单的题,也很难恢复信心。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却越挫越勇,对解题保持着热情,并且表现越来越好。
研究人员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分数,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当中几乎有一半人,写下了比实际更高的分数。
为什么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
表扬聪明实际上就是认同“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这个观点,做测试题只是检测一个人聪不聪明。当孩子被夸奖聪明后,就会把目光从解题上面转移到自己身上,想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解题能力因此停滞了,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而表扬努力暗含着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当孩子们认为能力不是固定的,就不需要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努力上面,解题能力反而不断提升。
成长型思维的人把目光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面,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越变越好。僵固型思维的人容易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为了维护“我很强”的形象,遇到难题时会习惯性逃避,失去了学习和改变的机会。
第二种:应该思维
几乎所有消极情绪背后,都有应该思维在作怪。比如,当周围的人和事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就会生气、焦虑,甚至感到怨恨、沮丧;当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不一样时,会感到自责、内疚、自我否定。
应该思维是指:要求自己以及外界的人和事都必须符合自己的设定。包括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和对“外界”的应该思维。
什么是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呢?
书中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几乎是完美的,不仅聪明、优秀,而且美貌、有才华,几乎没有瑕疵。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本身没有错,不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标准是什么?这个理想的自己究竟是你真正想成为的,还是你觉得你应该要成为的?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认为的应该,通常是来自外界的标准。比如:“优秀的人应该是勤奋的”,“自律的人应该要早睡早起、阅读、健身”,所以如果我们想成为优秀的人,也应该要努力勤奋,做到早睡早起、坚持阅读、持续跑步。
有效改变的前提是:你真的想改变,而不是你认为自己应该改变。比如,你想要早睡早起,但这并不是你的本意,你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要早睡早起,所以,当早上闹钟响了以后,你顺手就把闹钟关掉了,然后倒头接着睡。
什么是对外界的应该思维呢?
比如,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懂事听话;孩子觉得父母应该通情达理;我们觉得同事应该靠谱、老板应该公平;觉得另一半应该要关心体贴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应该得到回报等等,这些都是对周围人和事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是如何阻碍我们改变的呢?
应该思维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肯接受现实,不懂得利用现实的条件去改变。当现实与期待产生落差时,我们就会产生焦虑、愤怒、自责、内疚等消极情绪,然后暗中较劲,试图把别人或者把自己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在与现实的对抗停止不前。
第三种:绝对化思维
每种回避行为的背后,都有绝对化思维在阻碍我们。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一种典型的绝对化思维。
为了防止我们受到伤害,当我们经历痛苦的时候,大脑就会记录下来形成经验。为了避免痛苦,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大脑就会刻意回避。
我们经历过的挫折、失败、痛苦等,都可能让我们产生绝对化思维,它的产生是为了保护我们。
那么,绝对化思维为什么会阻碍我们改变呢?
绝对化思维容易扩大防御范围,思考方式越绝对化,防御的范围会越大。
比如,有的人碰到一个渣男,就觉得所有的男人都不靠谱,不再相信爱情;有的人经历过几次失败,就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就不再去努力。
这就是绝对化思维的弊端,为了防御可能的风险,绝对化思维容易把生活封闭起来,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不敢尝试,也就阻碍了改变的发生。
有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书里面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玩家的目的是获胜,比如王者荣耀的排位赛;无限游戏没有明确的输赢,目的是让游戏一直玩下去,比如支付宝上的蚂蚁森林。
防御型思维就像是把人生看成了一场有限游戏,把挫折与失败看成了游戏的最终结果,所以会想方设法逃避犯错和失败。而成长型思维把生活看成是一场无限游戏,把游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都变成宝贵的经验,然后继续向下一站出发。
那么,如何塑造成长型思维,在生活这场“无限游戏”中不断打怪升级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三个塑造成长型思维的方法。
02
三个塑造成长型思维的方法,
开启思维改变
方法1:培养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动力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改变有什么好处呢?
作家想写一本书,画家想画一幅画,他们都有一个具体的想要做出来的东西,这就是创造性思维。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呢?
为了缓解焦虑而去运动,为了避免陷入颓废而去学习等等,这一类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标的思维,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
举一个例子,比如:
小A和小B都想要看书学习,但两个人的目标不一样,小A看书学习是为了缓解焦虑,小B看书学习是为了给自己的新书收集写作素材。这里小A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小B就是创造性思维。
小A看书是为了缓解焦虑,在看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反复打鸡血,又反复陷入颓废当中。
小B看书是为了给新书收集素材,在整个新书写作的过程中,他通过看书学习搜集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有动力。
为什么小A的动力很短暂,小B的动力却能持续很久呢?
因为只有创造性思维才能为改变提供持续的动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无法提供持续的动力。
小A想通过看书学习缓解焦虑,那么,小A的动力就来自于焦虑,当她越焦虑,看书学习的动力就越大,但是当他的焦虑通过看书得到了缓解,相应地,他的动力也就消失了。这种由焦虑产生的动力非常短暂,这也是为什么小A打完鸡血后不久,又很快陷入颓废的原因。
小B的目标是通过看书学习收集写书的素材,所以小B的动力就来自于写新书,在新书写完之前,小B的动力一直都在,所以小B会有持续的动力去看书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塑造创造性思维,拥有更加持久的动力呢?
很简单,就是目标导向,也就是为自己的改变定一个创造性的目标,比如为了参加6个月之后的半程马拉松从现在开始练习跑步。有了这样一个创造性的目标,跑步的动力才会更加持久。
方法2:控制的两分法,把目光聚焦于可以改变的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的精力都用在了担忧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上面,导致我们迟迟没能开始行动。控制的两分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聚焦于可以控制的部分,帮我们摆脱拖延,开始行动和改变。
什么控制的两分法呢?
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控制的两分法就是,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前半句强调专注精进,后半句强调顺其自然。
作者提到,在他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都在于想要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对于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事情,却又不想去做。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呢?比如,我们的出生、我们的原生家庭,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别人是否喜欢我们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
有哪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比如,我们想要保持身体健康,那么,早睡早起、健康饮食、适当锻炼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因为这些事情太小,并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所以对于这些能控制的部分,我们容易懈怠。
那么,如何通过控制的两分法,帮助我们改变呢?
第一步:思考自己担心的事情里面,有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并且把注意力放到能控制的部分。
第二步:对于我们无法完全控制的事情,找出其中可控的部分,并且制定成一个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比如,你希望同事认可你,然而同事对你的评价是你无法控制的,但是你可以通过平时勤奋努力、多为同事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工作中展示出你的专业性等等,给同事留下踏实靠谱的印象,这样你获得良好评价的概率就会更高一些。
又比如,你想写一篇反响热烈的好文章,然而文章发布之后的相关数据是你无法控制的,但是在文章发布前,你可以多搜集一些优质的素材,多想几个切入角度,多听听别人给你的建议,争取写出更高质量的文章,这样文章发布后,读者喜欢的概率就会更高一些。
控制的两分法要求我们去做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也就是让我们走近当下,用“近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把目光和担忧从远处拉回来,把焦虑转化为行动。
方法3:近的思维,帮你摆脱焦虑、开启改变
所谓“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近的思维可以把我们带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里面,也叫做“正念思维”。
与近的思维相对的是远的思维,远的思维不关注现实,只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旧框架、旧经验,影响我们的改变。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近的思维摆脱焦虑、开启改变呢?
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就需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有三条原则可以帮你掌握近的思维。
第一条原则是: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用描述性语言,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到:不评价。也就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只进行客观描述,不用形容词去进行主观评价,不贴标签。比如,当你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描述性语言是:“他很坚持自己的看法”;评价性语言是:“他非常固执”,或者“他无法沟通”。
当你使用描述性语言的时候,就会去探究他坚持的原因,会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清楚地知道彼此的需求之后,你们的沟通才会更加顺利。而当你使用评价性语言,觉得对方很固执,无法沟通时,事情就停滞了,你也失去了改变的机会。
第二条原则是: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什么是具体的问题,什么是抽象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很内向,遇到人容易紧张,怎么办?”,这就是一个抽象的、概括的问题。抽象的问题只能够得到抽象的回答,只有问出具体的问题,才能找到具体有效的答案。
如果想要解决内向容易紧张的问题,如何用近的思维去问出具体的问题呢?
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带入到具体的场景里面。比如:
你在什么样的环境场合,和什么样的人,讨论什么样的话题时,容易感到紧张?
聊天的人数对你的状态是否有影响?比如1对1,3人以下,5人以下,超过5个人等等,你的感受是否不一样?
……
只有问出具体的问题,才能找出其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针对可控的部分,努力想办法去解决,才有可能促成改变。
第三条原则是: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远的思维关注结果,近的思维关注过程。
远的思维弊端在于:把时间浪费在了对结果的担忧上,而忽略了行动。实际上,结果是不可控的,我们做任何事都无法确保一定能够成功,与其在焦虑中白白浪费时间,不如去思考,对当下的你而言,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你现在能做些什么?
所以,当你对某件事情感到焦虑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当下的你能做些什么?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把你的目光从远处拉回来,把你对未来的焦虑转化为此时此刻的行动,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防御型思维是僵化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旧经验,不一定适用于遇到的新问题。成长型思维是灵活的,在不同的场景里,会形成不同的应对方法。通过培养成长型思维,我们会因此失去一些确定性,但是也会获得很多的可能性。
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讲完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3种阻碍你改变的防御型思维:
1.僵固型思维
2.应该思维
3.绝对化思维
3个塑造成长型思维的方法:
1.培养创造性思维,帮你找到持续行动的动力;
2.控制的两分法,帮你把目光聚焦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面。
3.近的思维,帮你摆脱焦虑、开启改变。
下一篇文章我将会为你分享:迷茫期如何做选择?分享两个让我豁然开朗的选择原则。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转发分享给你在乎的人,帮助更多人一起成长!
我是大白,专注『个人成长』,工作3年攒下50万后裸辞。
一个90后普通女孩,把看过的书,经历的事,都变为成长燃料。
关注我,陪你一起加速成长!🔥